《莊子·秋水》中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聽過:
秋天的山洪匯入黃河,使黃河變得寬闊而波濤洶湧,於是河伯認為天下所有美好的東西都聚集在自己這裡。
直到他順著水流一路向東,來到北海邊,望著一片汪洋的大海,河伯才知道自己曾經的認知是多麼可笑。
所以莊子借北海之神的口說:“井蛙不可語於海,夏蟲不可語於冰。”
意思就是說,人永遠無法理解超過認知範疇的事。
與河伯一樣,我們一生中所犯的大多數錯誤、失去的機會,並非出身和環境這些我們改變不了的東西,而恰恰是由於我們自身的認知局限性。
突破認知局限,才能正確認識世界,掌控人生的方向。
面對挫折,是一蹶不振,還是浴火重生,皆取決於認知水準的高低。
物質上的匱乏與富足,亦是由認知的閉塞與通透決定。
所以人與人之間真正的差距不在於天賦和背景,而在於認知水準的高低。
01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
自以為找到了成功的道路,結果越努力就離目標越遠,直到很久以後才發現原來自己一直堅持的觀點是錯誤的。
可見,真正困住我們的,從來不是眼前的困境,而是我們認知的局限性。
曾經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個選調生被安排到偏遠鄉村做扶貧工作,到了那個村子之後,他發現一件奇怪的事。
當地糧食產量很低,蔬菜價格昂貴,村子里卻沒有一個村民種植蔬菜。
起初他以為當地的氣候條件不適合種蔬菜,但是調研后得出的結論恰恰相反,比起種植糧食,這裡的土壤環境和氣候更適合蔬菜的生長。
於是他鼓勵大家靠種蔬菜脫貧致富,然而村民們聽了他的建議后都對他嗤之以鼻,認為他不是個正經莊稼人。
“我們現在糧食都不夠吃,哪有閒心去種菜啊!”
“莊稼人哪有只種菜,不種糧食的。”
儘管他不厭其煩地跟村民解釋種蔬菜的好處,反覆在村子里推行種菜計劃,仍然收效甚微,只有幾戶人家聽了他的話,改種蔬菜。
結果,種蔬菜的幾戶當年的收入都翻了一倍。
第二年,更多農戶開始嘗試種植蔬菜,都取得了不錯的收成。
後來,當地成了有名的菜鄉,逐步實現了機械化生產,當年那個不起眼的小村莊徹底脫貧摘帽。
康奈爾大學的心理學家鄧寧和克魯格提出過一種普遍存在的認知偏差現象。
簡而言之,越無知的人,越容易盲目自信,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達克效應“。
根據“達克效應”,處於愚昧山峰的人,是無知而不自知的狀態。
故事的村民就曾經身處愚昧山峰,因為對現實存在認知局限,所以他們不知道土地除了可以種莊稼還可以種蔬菜,也不懂得因地制宜,甚至瞧不起幫助他們脫貧的幹部。
因此他們祖祖輩輩都在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卻始終無法擺脫貧窮的命運。
叔本華說:“世界上最大的監獄,是人的思維。”
困在自己打造的監獄內,越勤奮越失敗,越掙扎越無路可走。
如果不能跳出狹隘的認知局限,看到更巨集觀的世界,就只能一直活在自己圈定的範圍內。
不僅會錯過本該抓住的機會,稍有不慎,甚至會誤入無底深淵。
只有從改變認知入手,才能真正擺脫困境。
02
我們都聽過這樣一句話:“你永遠無法賺到自己認知範圍之外的錢。”
但是每個都有自己的認知局限,高層次有高層次的局限,低層次有低層次的局限。
如果不能跨出自己的認知圈子,就沒辦法破圈賺錢。
1991年,雷軍當年初入金山時,立志開發出中國的文字處理軟體以抗衡微軟。
歷時三年,盤古Office軟體誕生。
可這耗費了他無數心力的“先進模式”卻在國內市場水土不服,陷入了滯銷,金山軟體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
26歲的雷軍只覺得一腔熱血涼了個透,他不明白自己的軟體哪裡出了問題,也不甘心就此放棄。
熬過了無數個無眠的夜,他終於決定走出去,到銷售一線去看看,去弄明白軟體賣不出去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在中關村最大的軟體店,他成了一名銷售員。
只用了七天時間,他就完全掌握了銷售技巧,甚至成為了銷售冠軍。
親自參與銷售,讓他深入到使用者圈層,從用戶的認知維度去介紹軟體,講解產品,突破了自己的認知局限。
他從前開發軟體時是按照自己的認知層級,做著自己心目中最好的產品。
這樣開發出的產品銷路之所以會陷入困境,就是因為產品研發者和用戶之間存在不同維度之間的認知差。
找到癥結所在,雷軍立刻根據客人的需求開發出了一款符合用戶認知水準的《電腦入門》光碟軟體,果然銷量立刻竄上了銷售榜。
每個人因為受到所處環境的限制,都會有一定的認知局限。
突破認知局限的過程,就是跨越不同圈層的過程。
只有保持對不同圈層的認知,對世界的瞭解才會更全面,也更容易看清一件事的本質,從而為自己創造最大的價值。
正如電影《教父》中說的:“用一秒鐘看到本質的人,和半輩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質的人,註定是不一樣的命運。”
從雷軍的例子中可以看出,那些備受羨慕的成功人士之所以能永遠走在時代的前沿,在每一次人生的關鍵路口做出正確的決策,絕對不可能單單依靠運氣。
他們能創造奇跡,是因為在認知方面擁有巨大優勢,既能保持高層次的認知水準,又能精準抓住下沉市場。
如果你希望你的努力能夠獲得最大價值,首先要對認知進行突破。
如果你對現狀不滿,與其埋頭奔跑,不如多花些時間嘗試改變一下固有的認知。
走出認知局限,才能見招拆招,贏到最後。
03
一個人的人生能達到什麼樣的高度,就取決於認知程度的高低。
電視劇《山海情》裡有這樣一段情節,未成年的女孩被父母逼著退學,去福建電子廠打工。
校長到學生家裡給家長做思想工作,自作聰明的父母卻當場算了一筆賬:
反正大學畢業後照樣要出去打工,繼續上學也只是浪費錢,還不如早點去工廠,能多賺好幾年的錢。
祖祖輩輩生活貧困的西海固的農民們不知道,大學畢業生的工資遠遠超過一家電子廠流水線上的女工。讓女兒輟學打工看似能多賺幾年錢,實際上是將未來幾十年的財富輸掉了。
所以說,認知貧困,就是一個人最大的貧困。
一個人的認知水準越低,看問題就越淺顯,能接觸到的機會也就越少。
反之,當你的認知水平越來越高,站的更高,看得更遠時,發展機會也會更多,甚至能看到一個嶄新的世界。
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像《山海情》中的父母一樣,由於認知局限,囿於眼前的利益,看不到未來的長遠發展。
那些深層次的東西,只有認知水平達到一定高度的人才能看到。
你站在頂樓落地窗前,告訴一個人這座城市夜晚流淌著霓虹燈火,然而他從五樓陽臺望出去,只能看到滿目的鋼筋水泥森林。
認知決定選擇,選擇決定命運。
你的每一次突破局限,都等於是登上了人生道路上的一個嶄新的台階,看到更高更遠的風景,最終會一步步到達人生的高峰。
當今時代,任何形式的物質財產都不及一個充滿智慧的頭腦;
任何形式的投資都不如提升自己的認知。
認知的高低,就是人與人之間最本質的差別。
▽
人這一生,都是在為自己的認知買單。
就像獵豹CEO傅盛說的:
“認知的本質就是做決定,人和人一旦產生認知差別,就會做出完全不一樣的決定。”
你的每一次決定,實際上都是認知的體現。
成功的人不一定能力比我們強、智商比我們高、定力比我們好,但他們見識一定比我們廣,思考問題比我們全面,看得到更大的系統。
認知的邊界有多廣,能掌控的空間就有多大。
只有不斷提升認知,才能在競爭激烈的世界突出重圍,站上一覽眾山小的人生之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