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騙千萬之後,他被困在精神牢籠裡,六科專家為其跨界會診
更新于:2025-04-06 18:49:11

10年間累計被騙超千萬元,55歲的秦先生(化姓)深陷精神牢籠。持續的心理重壓誘發雙相情感障礙及睡眠障礙,長期服用精神類藥物引發藥源性損傷,導致全身多系統器質性病變。4月1日,因“反覆腹痛9個月伴排便困難加重2個月”,秦先生就診於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微生態醫學科。經結腸鏡下TET置管聯合菌群移植治療后,其腹痛癥狀暫時緩解,但代謝性血管病變、睡眠障礙、神經性震顫及病理性肥胖等問題依然困擾著他。當傳統單科診療模式難以破解這一複雜癥結時,難題交給了南醫大二附院微生態醫學科張發明教授,他該如何運用整合醫學思維,揭開隱匿在表像之下的核心病理機制?

被騙千萬成為“導火索”

精神應激引發全身警報

“許多病人在求醫過程中,會通過人工智慧等方式選擇適合的醫院和醫生,這位病人也是如此。” 張發明主任介紹,去年,患者因反覆腹痛兩次住院治療。在首次就診時,通過胃腸鏡和血管CT檢查,確診為缺血性腸病,並經過緊急處理排除了惡性腫瘤的風險。然而,患者仍然持續出現腹痛加劇、伴有嘔吐和排便障礙的癥狀,儘管進行了消化系統的全面檢查,仍未明確核心病因。

張發明主任接診時發現,這位患者的BMI為30.8,屬於肥胖,並表現出典型的代謝綜合征特徵:頸圍增粗、伴隨睡眠呼吸暫停需要呼吸機輔助、雙手靜止性震顫、血小板計數明顯降低。為了解決患者的腹痛問題,張發明團隊採用了腸道菌群移植的方法,患者身體不適逐漸減少。

“在追溯患者病史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其疾病的根源在於遭受了強烈的精神應激。” 據瞭解,秦先生10年前因一場詐騙損失了巨額財產,從而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引發了一系列精神障礙,並導致全身出現各種問題。在此期間,長期服用精神類藥物導致他出現肥胖問題,藥物的副作用又引發了一系列新問題,如睡眠不佳、打鼾、腸道血管供血不足等問題。此外,藥物治療還影響了造血系統和腸道功能。

“即便給他1000萬,也無法有效解決由巨大心理壓力引發的精神障礙。” 張發明主任表示,患者的病情非常複雜,需要組織多學科聯合會診,包括睡眠醫學、肥胖、消化、神經、精神、造血系統等領域的專家共同參與治療。

六科專家跨界會診

破解複雜病例診療密碼

4月3日下午,在南醫大二附院舉行了一場關於秦先生複雜病情的病例討論會。這場討論會集合了來自省內外三家醫療機構的專家團隊,涵蓋了消化科、精神科、呼吸科、神經科、臨床營養科及微生態醫學六大專科領域。他們通過協作模式,對病例進行了深入研討。張發明主任表示:“我科每周都會定期舉行跨學科、跨醫院、跨地區的聯合會診,至今已累計完成87例複雜病例的診治。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更好地解決患者的問題,並將這些知識傳播給全國同行和青年學生。”

在針對秦先生的疑難病症上,多學科專家團隊進行了系統性的診療分析。神經內科專家指出,患者長期服用精神科藥物可能導致藥物性運動障礙,這可能是震顫的潛在誘因。專家計劃通過肌電圖分析震顫頻率,並進行多巴胺藥物試驗,以輔助帕金森病的鑒別診斷。

呼吸科睡眠醫學專家通過多導睡眠監測發現了患者顯著的病理特徵:睡眠呼吸暫停指數(HI指數)高達56.9,遠超正常值,最長呼吸暫停達111秒,最低血氧飽和度降至58%,夜間超過一半的時間血氧低於90%,提示患者存在嚴重缺氧風險,可能導致多器官功能損傷。專家指出,儘管患者主觀感覺睡眠品質尚可,但精神藥物可能影響了睡眠結構,導致主觀失眠與客觀監測結果存在矛盾。患者長期使用無創通氣效果良好,在此基礎上,專家給出了具體的治療建議。

外省的消化科專家提出了腸道血管痙攣與全身動脈硬化的病理關聯,並支持張發明主任提出的腸道菌群移植方案,以改善患者的精神癥狀、便秘問題,幫助減肥,以及改善呼吸睡眠障礙等。專家表示:“良好的腸道菌群一定能説明病人改善腸道代謝,從而起到減肥和控制精神異常的作用。”

精神病學專家強調,在藥物治療上,可以考慮調整藥物種類和劑量,以減輕體重。同時,需要關注患者的精神狀況,避免情緒問題引發其他系統的疾病。營養科專家為患者制定了精準化的營養干預計劃,通過膳食結構調整與熱量控制來改善肥胖問題。

腸道菌群移植技術

如何重構醫療邏輯

“面對複雜臨床病例的診療挑戰,我們必須打破傳統學科壁壘。” 張發明主任在闡述創新診療模式時強調,必須將診療重心從單一病症干預轉向整體的整合醫學診療體系。這一實踐充分展示了在現代醫療體系中,以患者為核心的多學科整合診療模式在應對複雜醫療問題時的關鍵作用,微生態失衡相關疾病的診療尤其需要這樣的理念。

自2012年起,張發明團隊持續開發核心技術,採用全自動智慧化菌群處理系統替代人工操作,解決了解放實驗室“生產力”的問題,進一步發展到洗滌菌群移植;同時,發明瞭通過經內鏡腸道置管術(簡稱TET技術)實現了無痛、可重複移植菌群,類似於“靜脈留置針”的操作,患者無痛苦。僅僅2024年,該技術已為來自全球15個國家的患者提供治療,覆蓋了艱難梭菌感染、潰瘍性結腸炎、糖尿病、孤獨症等疑難危重症。

張發明主任告訴記者:“腸道菌群可以生成影響大腦的物質。因此,我們採用腸道菌群移植的方法,利用健康供體糞便中的菌群,説明患者生成所需的物質,以實現身體正迴圈。在實驗室操作中,我們利用智慧化設備將菌群分離、洗滌出來,並通過一條細小管道將其輸送至大腸。這一過程既無痛感,也無創傷,不會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任何影響。”團隊已有十多年成功治療經驗,他對此充滿信心。張發明主任透露,患者目前已經接受了結腸鏡下TET置管和菌群移植治療,治療有效。為了系統性解決問題,患者正在接受進一步的診治。

通訊員:陳豔萍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萬惠娟

校對 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