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沿途而來,青年的身影變成了先驅的背影。但他們和我們都知道,這片文明的沃土還將會有,更璀璨的春天在前路盛開……”昨夜,江蘇大劇院原創舞蹈劇場《春之祭》揭開首演序幕。戲劇廳內高朋滿座,觀眾們彷彿穿越百年時光,與那群遠赴巴黎的青年藝術家並肩踏上藝術征程。
110餘年前,法國巴黎香榭麗舍劇院內,芭蕾舞劇《春之祭》悄然推開了現代主義藝術照進全世界的視窗。110餘年後,江蘇大劇院原創舞蹈劇場《春之祭》再次點燃這一藝術火種,追隨藝術家們的生命歷程,探索現代藝術的發展脈絡,開啟跨越時空的旅程。
正如導演李超曾感歎,“‘春之祭’的創作是我別無選擇的選擇。”《春之祭》令每一個創作者神往。原創舞蹈劇場《春之祭》運用大量詩化意象,力求以更具現代特質的美學、東西方融合的審美傾向、中國式闡釋與戲劇性結構,使經典再一次迴響於當代劇場,擲地有聲。
演出結束後,社交平臺上刷屏的點讚,“油紙傘、書簡、摺扇、戲曲的一兩聲吟唱、流動的水墨畫……東方的底子很含蓄,卻又是西方的肢體表達”,“我看這一段時哭得很厲害,能感受到她身在異鄉內心複雜的心情……”“舞臺上那種煙霧瀰漫的感覺,就像是人內心的迷茫……”“這是一部具備國際化視野的作品”“我真的很喜歡這部劇的服裝和舞美!”
記者瞭解到,《春之祭》雲集了眾多優秀藝術家,導演李超攜手作曲劉彤、編劇崔磊、舞美設計胡豔君、燈光/光影媒體設計蕭麗河、多媒體設計胡天驥、服裝設計李昆、造型設計賈雷,以及舞蹈編導宋玉龍、姜愛東,共同開啟這場跨越百年的對話;魏伸洲、姜愛東、秦熙、王金格、李文鑫、宋玉龍、王鈺、王昱薇等優秀青年舞者化身舞臺上的藝術先驅,與江蘇大劇院舞劇團共同以肢體為筆,書寫時代追問。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5年1月10-12日試演之後,主創團隊結合觀眾意見,再次精細打磨,將群像進一步聚焦在“林風眠”這個身影上,增加其與“徐悲鴻”的對話,通過他們的故事,傳遞時代給予藝術家的震撼與衝擊,以及永恆的藝術表達。
舞臺之上,一隻只行李箱、一個個背影、一艘艘遠航的船、一聲聲追問與喟歎……二十世紀上半葉,青年藝術家們帶著對藝術真理的追尋,踏上遠赴法國巴黎的求索之路。
在巴黎,古典主義的莊重韻律與現代主義的先鋒聲浪交織成複調。藝術家們在巴黎的咖啡館中感受著來自波德萊爾筆下文明世界的新鮮感,在沙龍中自由徜徉如癡如醉,汲取著豐富多元的藝術創作養分。新與舊撞擊,革新與保守撕扯,狂喜與迷茫並存……在這求索之路上,他們在爭論中表達,在痛苦中堅持,在戰火中歷經摧殘,在夢境中等待繆斯降臨,在手稿上將瞬間凝結為永恆……
而血脈深處的東方山脈,始終如磁石般牽引,民族藝術的未來走向縈繞在藝術家心間。當現代派音樂漸弱,一縷思鄉之曲如月光穿透夢境,松節油的氣息化作江南的霧靄,最終凝結成故園的輪廓。藝術家們在東西方藝術的交融中尋得自我,用畫筆架起文化對話的橋樑,實現了中外文藝的貫通,為中國現代藝術鐫刻下不朽的基石。
當舞者們走下舞臺與台下觀眾融為一體,共同回望臺上那一摞摞稿紙,百年前巴黎沙龍里的咖啡香與今日金陵春夜的藝術家身影,在舞臺的霧靄中悄然相逢。那些遠去的藝術家與他們的心血之作正化作漫天星輝照耀後世,在我們的瞳孔中煥發新的生機。
據悉,今天和明天,《春之祭》還將繼續上演。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孔小平
校對 郭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