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都市快報
膝關節痛、膽絞痛、胸痛、胸悶、喘不上氣、胃堵、失眠
有40多年臨床經驗的蔣則遜中醫師: 針灸不只是止痛針,還能調節人體氣血,改善臟腑功能
蔣則遜 自幼受祖父薰陶學習中醫針灸,後進修於山東中醫學院,從事中醫臨床工作40多年,積累了豐富的實踐和臨床經驗。採用腹針療法、臍針技法、浮針療法、董氏奇穴、推拿、艾灸、拔罐等,治療頸腰腿痛、偏頭痛、膝關節痛等痛症,心臟病、膽囊炎、胃腸炎、腹瀉、便秘、失眠、消化不良等內科疾病。 坐診時間 詠芝元國醫館:週二上午、週四下午。
通訊員 亦宣 記者 潘雷
都市快報詠芝元國醫館4月起新來了一位針灸醫師——蔣則遜,山東人,今年72歲。他善於靈活運用多種中醫治療方法為患者驅散病痛的陰霾。
蔣則遜的從醫之路深受家庭影響,他的爺爺是村裡的針灸醫生,村民們大大小小的毛病都找爺爺治療。在那個生活條件艱苦、藥材稀缺的年代,針灸成為了治病救人的主要手段。15歲那年,蔣則遜便跟著爺爺開始學習針灸;30歲那年,他又前往山東中醫學院進修深造,不斷充實自己的醫學知識。此後,他一邊治病,一邊自學董氏奇穴、腹針、臍針、浮針等多種針法,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常對徒弟們說:“不是我們成就了病人,而是病人給予我們成長的機會,成就了我們。”
有位劉大伯,60多歲,雙膝關節酸痛七八年了,醫院檢查結果是半月板撕裂和骨質增生,治療了一段時間,效果不盡如人意。劉大伯以前就愛爬山,這膝蓋出問題后,上下樓梯都困難,更別說爬山了,生活一下子變得索然無味,心情也跟著鬱悶。
去年10月,劉大伯找到蔣則遜醫師尋求説明。
蔣醫師先在大伯膝蓋上推拿,使得肌肉鬆解,再用自創的“藥王托”熱敷在膝蓋處以活血祛瘀通絡,接著在他腹部針灸治療。蔣醫師喜歡遠端取穴,不直接針灸在病患處。“直接扎膝蓋,患者怕痛,局部炎症也可能加重。”蔣醫師說,“中醫講‘經脈所過,主治所及’,通過穴位、經脈的傳導,同樣能遠端調控膝關節的氣血。”
治療了7次后,劉大伯上下樓時膝蓋不痛了,又可以像以前一樣開心地去爬山了。如今,劉大伯還會時常來找蔣醫師,因為他有心臟早搏問題,蔣醫師告訴他,針灸同樣可以治療。
“針灸不應只是止痛針。”蔣醫師認為,針灸通過穴位刺激還可以調節人體氣血,改善臟腑功能,像心血管疾病、高血壓、胃病、失眠、膽絞痛等也都是可以通過針灸治療的。
80歲的王奶奶,被心臟病折磨了10多年,胸痛、胸悶、喘不上氣的癥狀時常發作,甚至已經打過兩次急救電話。蔣醫師在王奶奶的左手上選取了三個穴位,為她針刺和艾灸治療。一年多過去了,王奶奶狀態很好,那些癥狀都沒再出現過。
36歲的俞女士,每次吃完飯,胃就堵得慌,已經有好幾年了。蔣醫師用自創的“五穀灸”(由5種穀物和十幾種中藥組成)配合董氏奇穴為她治療。蔣醫師深知,俞女士養育兩個孩子,心理壓力較大,對病情也有影響,所以在治療過程中注重為她疏肝解郁。“治人先治心,心情好了,病情才會改善。”經過4次治療,俞女士消化不良的癥狀消失了,睡眠品質和心情也都得到了明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