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澎湃新聞
複星醫藥 視覺中國 資料圖
“我們已經嗅到行業春天的氣息,儘管如此,我們還是要保持戰略上的冷靜,繼續保持財務健康,防控可能存在的各種不確定性風險。”在3月26日下午舉行的2024年業績發佈媒體溝通會上,複星醫藥(600196.SH;2196.HK)董事長吳以芳表示,從國家支持創新藥發展的政策、地方招商引資對生物醫藥的關注,以及支付端方面的探索,客觀上都為行業的發展提供了長遠動能。
行業的春天氣息一定程度上反映在複星醫藥的財報上。3月25日晚間,復星醫藥發佈2024年業績,全年營業收入為410.67億元,同比微降0.8%;歸母凈利潤27.7億元,同比增加16.08%;歸母扣非凈利潤23.14億元,同比增長15.1%;經營現金流44.77億元,同比增長31.13%,高於當期經營性利潤的增速。
對於這份成績單,吳以芳評價稱:“還沒恢復到疫情前的水準,所以還得要繼續努力。”吳以芳進一步表示,公司一直在理性提醒自己要保持謹慎,穩定基本盤,在研發布局層面要聚焦高臨床價值、高差異化產品,保持業績持續穩步增長。
財報顯示,2024年,複星醫藥自主研發及許可引進的7個創新藥/生物類似葯共16項適應證獲批上市,8個創新藥/生物類似葯進入上市前審批/關鍵臨床階段,共有18項創新藥/生物類似葯專案(按適應證計算)獲批開展臨床試驗。2024年,復星醫藥研發投入共計55.54億元,其中研發費用36.44億元,製藥業務研發投入人民幣49.1億元,占製藥業務收入的16.98%、
生物類似葯集采是今年國內醫藥領域備受關注的行業話題。2025年1月,安徽省醫療保障工作會議在合肥召開。會議從7個方面對2025年全省醫保工作作出部署,其中提到牽頭全國生物藥品聯盟集采。到了3月,安徽省醫藥商業協會官微發佈會議邀請,會議將圍繞安徽牽頭全國生物葯聯盟集采等內容,進一步探討生物葯集采政策、集采規則適配性,研討集採降價與創新平衡等矛盾,以及探討創新藥豁免集采、專利藥分級降價等機制。
對於生物類似藥集采,吳以芳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安徽方面已經開始做相關調研工作,“我們也積极參與了”。目前,企業對生物類似葯集采的具體規則等資訊並不瞭解。從藥物發展歷程上來說,生物類似葯在改善藥品可及性方面有很大的功勞。此外,很多生物類似葯獲批時間並不長,“我們第一個上市的類似葯剛滿五歲”,生物類似葯的投入也非常大,“可能還沒有幾家真正回了本”。因此,站在企業角度,希望未來在推動生物類似藥集采時,在進一步提高藥品可及性的基礎上,也能給生物類似藥產業發展留出一定的空間。
CAR-T 產品奕凱達(阿基侖賽注射液)是復星醫藥旗下的明星品種。財報顯示,截至報告期末,該葯已累計惠及超過800例淋巴瘤患者,被納入超過110款城市惠民保和超過80項商業保險,備案的治療中心覆蓋全國超28個省市、數量超過180家。吳以芳表示,CAR-T療法的一大問題就是可及性,成本造價太高。如何讓更多患者用得上這樣的專案,這需要在降低成本上下功夫。吳以芳表示:“相信到2028年之前,我們降低成本的新工藝和技術會獲得國家的批准,到時候CAR-T的單位成本可以達到醫保目錄的進入標準。”
截至3月26日收盤,複星醫藥A股報24.55元/股,跌0.81%,市值655.81億元;H股報14.9港元/股,跌0.8%,市值398.03億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