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探訪:“體重門診”如何幫你“甩肉”
更新于:2025-03-27 21:35:24

本文轉自:烏魯木齊晚報

三月二十四日上午,在自治區康復醫院體重門診,專家買買提吐爾遜·吐爾迪正在接診患者。(本報全媒體記者李曉青攝)

  國家喊你來減肥系

  列報導之一

   最近,“體重管理”成為備受公眾關注的熱詞。在烏魯木齊,不少醫院陸續設立了體重管理的相關門診,這些門診到底能解決哪些問題?有什麼特色?科學減重需要注意些什麼?記者進行了實地探訪。

  “肥胖門診”患者增多

  記者從烏魯木齊市友誼醫院、新醫大四附院(自治區中醫醫院)、自治區康復醫院等多家開設體重管理相關門診的醫院瞭解到,隨著大家健康意識提升,尤其是最近國家提出將持續推進“體重管理年”行動後,諮詢、就診的市民明顯增多。

  3月24日10時,在新醫大四附院(自治區中醫醫院)內分泌科體重管理中心下設的“肥胖門診”,內分泌科主任馬麗正逐一接待前來就診的患者,記者看到,她的半日門診掛號人數已超過40人。

  “自行刻意節食後身體吃不消,還總是反彈,在醫生的説明下效果更好,也沒有出現掉頭髮、免疫力低等情況,我覺得事半功倍。”32歲的周女士對記者說。

  “目前我們一周門診量在400至500人次,比前期增加了20%左右,就診人群以中青年居多。”馬麗說。

  採訪中,記者瞭解到,相比個人減肥,醫學減重往往涉及多學科綜合性管理,如營養學、內分泌學、心理學等,更專業化、個人化、規範化和精準化。

  馬麗介紹,在減肥門診,治療前,內分泌科醫師根據減重者基本情況篩選是否超重或是肥胖。隨後醫生根據患者個體差異進行病史採集、中醫體質辨識、必要時人體成分分析,並完善相關檢驗、檢查,完成體重管理檔案建立,安排入組治療。

  治療過程中,門診對每位超重肥胖者臨床資料進行綜合評估,結合個人需求選擇適合的個體化綜合減重方式,比如中藥、西藥、針灸、經絡推拿、拔罐、臍灸、飲食管理、運動指導等,並由營養師營養指導,內分泌醫師、健康管理師、專科護師進行線上+線下管理,統計收集並分析患者每日精神狀況、睡眠情況、飲食營養、運動因素及相關癥狀等,經體重管理中心討論後給予個人化綜合隨訪指導。

  “我們對減重者綜合管理三個月,其間可根據減重者療效等情況對相應的指標進行複查,三個月到期后重新評估減重者情況,目前來看,積極配合完成干預的肥胖患者減重效果都比較顯著。”馬麗說。

  別忽視,“胖”是一種疾病

  “減了17公斤,周圍人都說我變白、變帥了,減肥簡直堪比整容……”當天,24歲的劉星(化名)來門診複查,開心地和馬麗分享著自己的減肥成果。

  今年1月初,劉星第一次來就診時體重140公斤,體重指數(BMI)達41,屬於重度肥胖。

  與此同時,馬麗發現,他的頸部、腋窩等處皮膚發黑、發硬,這種黑棘皮症是典型的胰島素抵抗的皮損表現,一旦發生胰島素抵抗,說明內分泌已經慢慢開始紊亂。

  經過近三個月的積極干預,劉星減重17公斤,黑棘皮症明顯改善。

  “對於個人來說胖已經不是美醜的問題,更關乎健康。”馬麗說,肥胖症是一種以體內脂肪過度蓄積和體重超常為特徵的慢性代謝性疾病,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許多慢性病的關鍵誘因,肥胖還可能關聯人的自卑、抑鬱等負面情緒,繼而影響生活和工作。

  為有效遏制超重和肥胖流行,推動慢性病防治關口前移,去年自治區衛生健康委就開始啟動實施為期3年的“體重管理年”活動,要求整合專業資源,逐步實現三級綜合醫療衛生機構設置體重管理門診或肥胖防治中心開設覆蓋率達到100%,鼓勵其他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提供有特色的肥胖防治診療服務。

  同時,鼓勵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將體重管理納入簽約服務,及時向簽約居民提供個人化合理膳食、科學運動等健康生活方式指導。

  在天山區體育館路社區醫院,創新健康服務模式推出一系列中醫減重服務,將體重管理理念和服務延伸到老百姓的家門口。

  天山區體育館路社區醫院院長張偉介紹,針對不同體質人群,為肥胖者提供中醫諮詢,選擇合適的中藥進行調理,或通過穴位埋線、耳穴壓豆、針灸推拿等中醫特色療法進行干預。同時,積極組織健康科普講座、社區義診,不斷將“控體重、防疾病”理念傳遞至“最後一公里”。

  MDT模式助力“一站式”減重

  26日,在烏魯木齊市友誼醫院減重聯合門診,53歲的周女士在醫生的引導下,赤腳站立在測試儀的腳踏上,雙手握住測試儀的手柄,三分鐘後,一份身體成分分析報告“新鮮出爐”。

  “你的體脂、內臟脂肪含量都超標了,提示有中度脂肪肝,肌肉含量也很低,一定要引起重視……”該院臨床營養科主任韓曉麗結合報告為周女士分析道。

  “對不同患者的不同肥胖程度,實施分層治療,MDT多學科團隊護航,全生命週期管理。”韓曉麗告訴記者,對於超重人群或輕中度肥胖以下的病人,先做生活方式的調整,他們會為這類患者設計個體化的、生活化的減重方案,比如營養處方、運動處方、行為干預、長期管理等。對於肥胖尤其是已合併其他疾病的患者,如果減重困難,可在醫生評估后採取藥物、手術等方式干預。

  今年23歲的張琳(化名)從青春期開始發胖,近年來,她嘗試了通過飲食、運動、服用各種減肥產品等方式減肥,不僅沒有成功,體重來回反彈,讓她身心俱疲。

  去年年底,張琳前往烏魯木齊市友誼醫院減重聯合門診諮詢減重手術,經過檢查,1.65米的她體重已達110公斤,診斷為“重度肥胖合併2型糖尿病、高血壓”。

  隨後,該聯合門診啟動MDT(多學科診療),通過綜合評估張琳的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疾病情況、用藥現狀、家族遺傳、運動模式、睡眠習慣、心理狀態、代謝狀況以及減重意願等,由臨床營養科、內分泌科、普外科等多學科專家共同制定包含醫學營養治療、行為心理干預、減重與代謝手術等在內的綜合性治療方案。

  “術后我們一直為她進行體重管理指導以及一些微量營養素的補充,現在術后三個月,她的體重已減至88公斤,血糖血壓也控制比較平穩。”該院臨床營養科主任韓曉麗說。

  MDT模式是實現對肥胖症精準診療的第一步,而遠端長期跟蹤指導才是説明患者科學、有效、持久管理體重的關鍵。

  “我們下一步還將針對有減重需求的患者建立長期的跟蹤管理機制,定期回訪指導,以確保減重效果的持續鞏固。”韓曉麗說。

  重塑健康生活方式

  近日,為積極響應國家衛生健康委等16部門聯合發起的“體重管理年”行動號召,自治區康復醫院正式開設體重門診,為超重、肥胖及代謝綜合征患者提供科學規範的診療服務。

  在門診,36歲的周先生告訴記者,半年前,在朋友推薦下使用減肥針迅速減掉了十多斤,停葯后又反彈到原來的體重,得知醫院有體重門診,他希望能得到專業醫生科學指導。

  該院體重門診專家買買提吐爾遜·吐爾迪說,近年來新的減肥藥物的獲批,增加了醫學減重手段,這也是不少市民前來就診的原因之一。

  59歲的買買提吐爾遜·吐爾迪曾經也屬於超重人群,體重一度超過90公斤,血糖、血壓也居高不下。2018年,在廣州培訓進修時,受當地醫生朋友的建議,開始了自己的減重計劃:戒掉了不必要的社交聚餐,飲食中控好油鹽和熱量攝入,能步行不開車,逐漸加強運動量。最終4個月時間減重20公斤,血糖血壓也隨之恢復正常。

  “減重不僅需要短期衝刺,更需要終身管理。”買買提吐爾遜·吐爾迪說,減重成功后的六年裡,他依然堅持健康生活方式,管住嘴邁開腿,維持健康體重。

  在門診上,他和不少前來諮詢的人分享自己的減重經驗,“假如患者不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即使通過藥物或是手術等手段,也只能發揮短期效果,而成功減重的過程,我們專業醫生要説明患者樹立合理的目標,提供綜合性干預服務,重塑健康生活方式,共同努力達成目標。”

  記者從該院瞭解到,該門診的設立是落實“體重管理年”行動的重要舉措,通過“預防—診療—康復”一體化服務模式,推廣“合理膳食、科學運動、健康監測”的生活方式。

  買買提吐爾遜·吐爾迪還提示,體重管理不僅僅是減肥,更是通過科學的方式維持健康體重,預防慢性病發生。下一步,體重門診將與中醫、營養、內分泌、康復鍛煉等多學科深度聯合,説明患者提升整體健康情況。

  (本報全媒體記者李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