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長大后,為啥不跟奶奶親了?可不是誰教唆,而是這3個原因
更新于:2025-04-06 03:58:29

帶娃的奶奶們,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感覺:

孫子孫女小時候,巴不得一天二十四小時都粘著你,吃飯要你喂,睡覺要你哄,摔倒了第一個找你哭。

那時候你覺得,哎呀,這孩子跟我最親了,心都化了。

可慢慢地,孩子長大了,話也少了,不愛跟你說心裡話了,有時候還關起門來不讓你進屋。

你熱情地問兩句,他就“嗯”“哦”敷衍幾下,甚至還甩臉子。

你心裡是不是會想:“我一把年紀了,辛辛苦苦帶你大,你怎麼就不跟我親了呢?”

不少奶奶都會疑心,是不是兒媳婦在孩子面前說我壞話了?是不是孩子爸媽“教唆”他離我遠點?

但其實,大多數時候,並不是誰在背後挑撥,而是下面這3個原因,讓孩子和奶奶之間慢慢“有了距離”。

一:孩子有了自己的圈子,情感自然分流了

小時候,孩子的世界就那麼大,最親近的人就是天天陪著他的奶奶。

可一上幼稚園、小學,他接觸的人多了,慢慢就會把感情分給老師、同學,甚至動畫片裡的角色。

有個奶奶說,孫子小時候每天放學回來都撲她懷裡,現在放學回家第一件事是關門寫作業。

問他學校里發生什麼事,他說一句“沒啥”,就不吭聲了。

你看,他不是不親你,而是他在長大,他的心思和注意力,開始往別的地方走了。

就像你年輕時候結婚,有了自己的小家,跟自己媽媽也沒小時候那麼黏糊了。

但你心裡還是愛媽媽的,對吧?

孩子也是一樣。

親情不會沒了,只是表達方式變了。

這時候,咱不妨試試換個方式參與他的世界。

別一味地問“今天吃了什麼”“考了多少分”,你可以問:“你們班誰最愛搗蛋啊?”、“你最喜歡哪門課?”

這種話題,他反而更願意聊。

你願意聽、願意瞭解,他就會慢慢把你重新“請”進他的世界。

二:有時候奶奶太操心,反而讓孩子有壓力

很多奶奶都說:“我這是為他好啊。”

可咱也得承認,有時候我們操心得太多了,孩子會覺得你“管得太寬”。

鄰居家一位奶奶,每天追著孫子餵飯,飯都涼了還端在手裡;

孩子玩手機玩晚了,奶奶在一旁不停地說;

寫作業寫得慢,奶奶就在一旁嘮嘮叨叨。

結果孩子一看到奶奶就說:“你別管我行不行?”

奶奶聽了心裡別提多委屈,可她也沒想過,孩子其實是在逃避那種“太緊張”的氛圍。

咱們的愛,別讓孩子感到是負擔。

有時候,你退一步,孩子反而更願意靠近你。

比如吃飯問題,你不催,他餓了自然吃;

玩手機問題,你先和爸媽溝通統一標準,不當著孩子面反覆說;

做作業,你就在旁邊安靜地陪著,不打擾。

這對孩子來說,就是“舒服的存在”。

孩子越大,越想要自己的空間。

他不是故意冷落你,而是他也在摸索怎麼“長大”,當奶奶的,不妨學會適當放手,把“牽手”變成“守護”。

三:教育不統一,孩子夾在中間無所適從

其實很多奶奶都沒太意識到——有時候,自己是無意中“站錯了隊”。

比如:

孩子媽媽規定不能吃糖,奶奶卻覺得“吃點不礙事”,偷偷給;

爸爸不讓看電視,奶奶說“就看一會兒沒事”,孩子開心了;

媽媽教育孩子別撒謊,奶奶卻說“沒事,咱不跟你媽說”……

你以為你是在“護著孩子”,孩子卻慢慢覺得你和爸媽不一樣,甚至覺得你“不是一個世界的”。

孩子在一邊是爸爸媽媽的規矩,一邊是奶奶的“特殊待遇”中間來回跳,他會很累。

久而久之,為了少麻煩,他可能乾脆就疏遠你了。

孩子不是不親你,是他不知道該怎麼親你。

最好的辦法,是大人之間先達成一致。

你有不同看法沒關係,但別當著孩子的面反駁爸媽。

奶奶不是孩子成長路上的“過客”,只是角色要悄悄轉變一下。

小時候,你是他的依靠;

長大後,你是他的後盾。

親情不是靠“管”和“慣”維繫的,而是靠理解和尊重。

你願意放手一點,孩子反而會靠近你一點;

你越能站在他角度考慮,他越能懂得你的愛。

有句話說得好:“真正的親近,不是天天黏在一起,而是隔著歲月和成長,依然記得你給的溫暖。”

孩子越長大,奶奶的“陪伴方式”就越要變。

你退後一步,不是失去親情,而是讓親情更深、更久。

你家孩子,也有這些“越來越不親”的表現嗎?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