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爾智能創始人兼CEO常宇飛:面向全球,做好L4級自動駕駛的生態構建
更新于:2025-04-05 23:52:00

自動駕駛已經成為市場銷售車型的主要功能,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市場競爭的提升,自動駕駛也開始在多個使用場景上發力。在自動駕駛的賽道上,L4級技術正從實驗室走向真實世界的裂變期。當特斯拉的純視覺方案引發爭議、Waymo的Robotaxi陷入規模化困局時,中國創業公司惠爾智慧卻以獨特的路徑開闢了另一條戰線——基於雷射雷達融合的全棧自研技術,同時在乘用車與無人配送領域撕開市場缺口。

這場技術與商業化的雙重突圍背後,暗藏著惠爾智慧全球化的努力。一分耕耘一番收穫,從深圳的研發中心到矽谷的無人零售車,一幅“中國技術輸出”的藍圖正在展開。通過和‌惠爾智能創始人兼CEO常宇飛的書面採訪,我們共同瞭解這家公司走過的路以及對未來的展望。

問題:近年來,L4級自動駕駛的商業化進程備受關注。惠爾智慧在乘用車和無人配送領域均展現出獨特優勢,能否談談公司的核心戰略佈局?

常宇飛‌:自動駕駛的終局並非單一場景的突破,而是技術與需求的動態適配。惠爾智慧以“乘用車級技術驅動多場景落地”為核心戰略,構建了覆蓋載人與載物的雙線產品體系。我們的邏輯是:將乘用車驗證的L4演演算法模組化,移植至無人配送車等垂直場景,既保證技術安全冗餘,又降低商業化成本‌。最初用於乘用車複雜路況定位,現已適配無人配送車,在衛星信號缺失區域仍能實現釐米級精度‌。這種技術復用策略,讓惠爾智慧在研發效率和場景擴展性上形成差異化競爭力。

‌問題:無人配送被認為是自動駕駛最快落地的領域之一,惠爾智慧在該領域的技術突破和商業化進展如何?

‌常宇飛‌:無人配送的規模化需要突破三大門檻:成本、可靠性和場景適配能力。技術層面,我們通過三項創新實現突破:首先是高精地圖與定位技術,採用釐米級高精採集技術構建環境感知系統,並與Fixposition合作引入視覺增強RTK 2定位方案,解決無人車在隧道、陰雨天等複雜場景的定位難題,實現全場景釐米級精度。其次是多感測器融合演算法:基於前融合硬體設計、乘用車級決策控制等核心技術,研發出支援等紅綠燈、避障、路徑規劃等功能的L4級無人配送系統,可適應城市開放道路環境,而在模組化無人小車設計方面我們也下足了心血,推出多功能自動駕駛無人小車(如豌豆Ⅱ),支持無人配送、零售、接駁等場景,採用模組化設計便於快速定製。

商業化進展方面,我們陸續推進,正在美國市場落地無人零售車,覆蓋生鮮、咖啡等場景;陸續推進無人配送車,應用於加州、德州等地。

‌問題:乘用車自動駕駛的競爭焦點正從技術驗證轉向商業化落地,惠爾智慧如何規劃這一領域的路徑?

‌常宇飛‌:乘用車的L4落地遵循“場景分級滲透”原則。我們將其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就是封閉場景優先:惠爾智慧聚焦園區物流、無人配送等垂直場景,可以實現全天候作業。其多功能自動駕駛無人小車已部署於多個區域,覆蓋多應用場景,人工接管頻率低。半開放場景拓展: 惠爾智慧打造了L4級乘用車自動駕駛套件,這套先進的解決方案以雷射雷達為核心感知設備,輔以定製相機,採用多感測器融合技術,並配套高精地圖和乘用車級別的決策、控制系統。我們的成果更是有目共睹——多個自動駕駛整車方案已成功交付,為客戶帶來豐富的自動駕駛體驗,形成“技術-產品-生態”的閉環。

‌問題:您如何看待這兩大領域的未來市場潛力?

‌常宇飛‌:從需求側看,無人配送的爆發力更強。歐美市場人力成本高達中國的4-6倍,且城鄉道路標準化程度高,預計2027年全球室外無人配送車市場規模將突破500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達67%‌。而乘用車領域,特定場景的L4車型將在物流園區、機場等場景率先形成百億級市場‌。

更長遠來看,兩者的技術協同將催生新業態。例如,無人配送車的即時路況數據可反哺乘用車高精地圖更新,而乘用車的複雜場景演算法又能提升配送車的長尾問題處理能力,這種“數據-算法”閉環正是惠爾智慧的核心壁壘‌。

‌問題:智慧網聯教育被視為產業長期發展的基石,惠爾智慧在此有何佈局?

‌常宇飛‌:技術普及需要產學研深度融合。面向大學和科研機構的L4自動駕駛開發與教學套件,支援自動駕駛系統的閉環測試和人機共駕功能,方便科研人員快速上手和驗證自動駕駛技術。集成了多感測器融合硬體(如雷射雷達、攝像頭、毫米波雷達等),支援高精地圖和定位,具備強大的感知和決策能力。

惠爾智慧人機共駕開發平臺(DTV)通過與百度等自動駕駛領軍企業深度合作,已在全國高校廣泛落地應用,成為智慧網聯教育領域的重要實踐載體。該平台不僅提供自動駕駛全場景閉環解決方案,還支援模組化二次開發,為高校科研與教學提供高度靈活的技術基座。通過整合課程資源、軟硬體平臺及實踐環境,惠爾智慧構建了覆蓋理論教學與工程實踐的立體化培養體系,助力高校構建融通產業的人才培養模式。

在行業人才積累層面,智慧網聯教育展現出三大核心價值:首先,通過校企共建的智慧網聯產教融合基地,實現”教學-實訓-研發”全鏈條貫通,其次,開放性技術平臺加速技術技能複合型人才培養,學生可通過平臺參與真實產業項目開發,顯著提升工程遷移能力與創新能力。教育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耦合有效縮短人才供給週期,可以實現好的對口就業率,同時為企業儲備具備跨界融合能力的戰略人才。這種教育模式正推動智慧網聯產業形成”人才引領技術、技術反哺教育”的良性迴圈,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持續動能。

‌問題:出海是當前中國科技企業的共同命題,惠爾智慧的全球化戰略有何獨特路徑?

‌常宇飛‌:國際化不是簡單的產品輸出,而是“技術標準+場景理解+生態協同”三位一體的競爭:

‌我們在技術推進的過程中,會首先想辦法當地語系化‌。針對日本市場,我們積極開展本土化合作。通過將自動駕駛軟硬體系統的全棧開發能力與Kudan在地圖和導航技術領域的優勢相結合,成功在日本實現了產品落地。同時,我們還與全球最大的自動駕駛開源平臺Autoware及日本自動駕駛龍頭企業Tier IV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係。我們深知,技術當地語系化融合將更好地契合當地市場需求,助力產品實現更高水準的應用和推廣。

最後,我們也要讓‌合規先行‌,組建專職團隊研究歐盟美國等市場的新規,確保產品符合目標市場的安全認證體系。目前,已收穫大量海內外商業訂單。今年新簽訂單金額較去年同期實現了翻倍式的大幅增長,全球業務也在北美、歐洲、拉美等地區快速推進著。

問題:你是如何理解人工智慧在未來自動駕駛領域的推動作用?未來惠爾智慧會如何擁抱 AI?

AI不是自動駕駛的替代者,而是放大器。另外一個角度來說,AI不僅是技術突破的引擎,更是成本優化的槓桿。我們會利用好人工智慧,也會將新技術應用於智慧城市、智慧物流等場景,提升業務效率和用戶體驗。

在常宇飛看來,自動駕駛的競爭已從“技術單點突破”轉向“生態體系構建”。惠爾智能通過乘用車與無人配送的雙向賦能、教育與出海的立體佈局,正試圖在L4級自動駕駛的全球棋局中,落下一枚兼具技術深度與商業廣度的關鍵棋子。“當別人還在爭論雷射雷達與純視覺的優劣時,我們已用‘中國方案’打開了歐美日韓市場——這才是硬科技企業該有的全球化敘事。”‌

常宇飛還表示,不會停下緊跟 AI 的步伐,會在硬體鏈條、軟體模型、人才梯隊不斷優化生態,立足本土市場,面向全球使用者,這是條需要持續攀升的道路,但惠爾智慧有信心走下去。

騰訊顯然被低估了
騰訊顯然被低估了
2025-03-26 02:5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