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曾思怡
截至目前,全國已有13省份公佈2024年人口數據。
其中,作為全國經濟第二強省,江蘇常住人口出現2000年以來首次零增長,引發廣泛關注和討論。
雖然當前我國人口總量呈負增長態勢,但從人口遷徙規律來看,一個大致的趨勢是,我國人口將持續流向東南沿海的經濟強省、經濟強市。外來人口流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填補自然人口下降的缺口,甚至使相關地區大都呈現常住人口正增長態勢。
但作為東南沿海的經濟大省,江蘇常住人口為何會出現零增長?
人口的增減由自然人口和機械人口共同決定,前者是地區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的差值,後者是流入人口和流出人口的差值。時代週報記者梳理髮現,從數據層面看,江蘇常住人口零增長,既在於自然人口下降明顯,也在於機械人口增長相對有限。
蘇州 圖源:圖蟲創意
當前比較普遍的解讀是,前者,江蘇老齡化情況顯著,且省內適齡群體婚育意願相對有限;後者,江蘇產業結構特點、省內蘇南蘇北發展差異較大、長期來體制內外待遇差異較大、人口吸引措施相對弱於其他東南沿海省份等,被視為人口流入當地的制約因素。
江蘇之外,也有一些省份的人口數據值得討論,比如:為什麼山東常住人口減少42.8萬、減量居前?浙江、福建、海南、安徽、陝西等省份實現人口正增長,動力來自哪些方面?
人口流動向來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也是個人選擇更好生活的方式。不妨從現有數據一探,過去一年,我國省份間人口流動大體呈現何種趨勢?哪些因素影響著人口流動方向?
江蘇為何零增長?
根據《2024年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24年江蘇全省常住人口8526萬人,與2023年末相持平。
時代週報記者梳理對比發現,江蘇常住人口零增長,既是因為自然人口下降明顯,也有機械人口增幅有限的因素。
自然人口方面,2024年江蘇人口自然增長率-2.5‰,同期,全國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99‰。也就是說,江蘇自然人口增長率明顯低於全國水準。
機械人口方面,2024年江蘇凈流入人口21.3萬人,與自然人口兩相作用,最終呈現常住人口零增長。
作為全國經濟第二強省,有較強的經濟活力和就業承載力支撐,江蘇常年都是人口凈流入地。但若與同處東南沿海的強省、強市對比,江蘇的人口引力似乎還不夠強勁。
江蘇省會南京(圖源:圖蟲創意)
2024年,浙江、福建分別實現43萬人、10萬人的常住人口增量。
其中,浙江常住人口增量源於大量人口流入和自然人口減量較小的雙重支撐,當地外來人口凈流入達45.4萬人,自然增長人口-2.4萬人;福建外來人口凈流入約9萬人,雖然人口流入體量不算大,但得益於自然人口正增長,貢獻了約1萬的新增常住人口規模。
此外,廣東2024年人口數據雖未出爐,但據“廣東統計”消息,2024年廣東新出生人口113萬人,數量居全國第一,省外凈流入人口保持增長,預計常住人口規模繼續擴大。
在一眾東南沿海省份中,江蘇人口增長速度相對較慢。這一點從更長時間維度看,或更有說服力。
往前推10年,即2014年-2023年,時代週報記者整理發現,上述省份的常住人口累計增量情況為:福建增長409萬人、增長率10.84%;廣東增長2062萬人、增長率19.37%;浙江增長1133.2萬人、增長率20.63%。與之相對的,是江蘇累計增長586.6萬人,增長率不足10%,僅為7.39%。
經濟結構影響
人隨產業走。在分析人口流動趨勢時,一個地方的經濟產業發展情況,往往被視為決定人口流向的最重要因素,從整體層面來說的確如此,這也可以解釋全國人口遷徙總體呈從中西部向東南沿海、從小城市向大城市的趨勢。
不過經濟體量和增速之外,地方經濟結構不同,對人口的吸引力度也有所不同。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上海市知識競爭力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首席專家羅守貴告訴時代週報記者,民營經濟一向被視為就業“蓄水池”,貢獻超80%的就業崗位,且在現階段表現出強大韌性。綜合數量、結構、就業帶動能力等指標來看,浙江和廣東的民營經濟相對更強,這也是這兩個省份在吸引人口方面更勝一籌的原因之一。
反觀江蘇,當地支柱產業長期涵蓋紡織、化工、電子等傳統製造業,相關產業雖然產值可觀,但就業帶動能力有限且面臨產業鏈轉移壓力。
薩摩耶雲科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鄭磊也對時代週報記者指出,江蘇近年來在推動產業結構向高端化、智能化轉型,但轉型過程中部分傳統產業的就業崗位減少,對工作力的需求結構發生變化,這也影響了人口的流入。
而在更具就業帶動能力的服務業,尤其是高端服務業,如金融、資訊技術、研發設計等,江蘇與浙江、廣東等地相比發展稍慢。
此外,蘇南、蘇北發展差異較大,省內重點城市戶籍制度改革進程相對較慢,長期存在的體制內外待遇差異較大,人口吸引措施力度相對有限等,也被視為江蘇吸引人口流入的制約因素。
另一方面,江蘇自然人口減量較大。一種比較常見的解釋是,江蘇是相對更早、更嚴格執行計劃生育的省份,加之城鎮化顯著高於全國平均水準,較高生活成本也在一定程度抑制當地居民生育意願。
不過羅守貴認為,自然人口走勢還取決於地方人口年齡結構,即一段時間內處在婚育年齡的群體佔比如何,而江蘇老齡化程度較高、數年來婚育年齡群體佔比相對較少。而長期婚育年齡人口佔比較低,也是長期人口流入相對有限積累的結果。
現階段人口走勢,對江蘇意味著什麼?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農文旅產業振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袁帥對時代週報記者指出,江蘇現階段人口走勢將對區域經濟產生影響。人口作為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其增長放緩甚至負增長都可能帶來勞動力供給減少、市場需求萎縮、經濟增長動能減弱等一系列挑戰。
袁帥認為,江蘇應客觀看待並積極應對人口形勢變化。一方面,要正視人口增長放緩帶來的挑戰,加強人口監測和預警,制定科學合理的人口政策;另一方面,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培育新興產業,同時優化政策環境,提高公共服務水準,增強城市的宜居性和吸引力,以吸引更多人才和人口流入。
鄭磊也表示,要吸引更多人口流入,江蘇的發力關鍵在於加快產業轉型,放寬戶籍政策,加大對年輕人口的吸引力,減小蘇北與蘇中、 蘇南的經濟發展差距。
從近年江蘇推行的各項生育政策和人才政策,也可見當地開始重視並積極應對人口走勢情況。
今年初,《江蘇省關於加快完善生育支援政策體系 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的若干措施》發佈,就生育、養育、教育、就業等一系列“養娃痛點”提出支援措施,旨在營造生育友好社會氛圍;再往前推兩年,江蘇就發佈《江蘇省關於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實施方案》,從降低生育成本、強化各項生育配套等方面推出多項舉措。
吸引人口人才流入方面,江蘇也從就業崗位供給、生活補貼、職稱技能補貼、面試補貼、放寬落戶限制、加大公共服務供給等多方位發力。其中,南京“人才強市25條”和“重點產業人才7策”就因高補貼和多方位服務受到較多關注。
去年底,江蘇還出臺了《江蘇省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提出未來5年,全省將全面放寬落戶限制,推行常住地公共就業服務制度等措施,助力“新市民”安居。
不過在全國多地“搶人大戰”愈發激烈的背景下,江蘇在人口吸引方面的努力成效如何,還有待時間驗證。以及,與其他省份橫向對比,江蘇相關政策措施還有哪些進一步發力空間,也值得更多思考和重視。
山東常住人口減少超40萬
截至目前,全國已有山東、江蘇、四川、浙江、安徽、廣西、江西、福建、貴州、甘肅、海南、青海和陝西等13個省份發佈了2024年人口數據。
其中,江蘇之外,常住人口實現正增長的還有浙江、福建、海南、安徽和陝西,分別增加43萬、10萬、5萬、2萬和1萬人。
圖源:圖蟲創意
從上述數據看,經濟產業仍是影響人口遷徙的首要因素,全國人口遷徙大致呈現向東南沿海聚集的趨勢。不過也有幾個省份數據表現引發關注和探討。
比如常住人口減量暫時居前的山東。
時代週報記者梳理髮現,山東常住人口規模全國第二,但省內老年人口規模全國第一,老齡化程度排在全國前列,成為當地自然人口負增長的主要因素,2024年山東自然人口降低16.8萬人。另一方面,山東傳統重工業佔比偏重,提供就業崗位較少,疊加山東本身人口體量大,在相近人口流出比例下,人口流出數量更加明顯。
在當前已公佈2024年人口數據的省份中,陝西是西部地區唯一常住人口正增長的省份,安徽則是中部地區唯一正增長的。
時代週報記者梳理髮現,陝西去年自然人口減少2.7萬人,不過其省會西安作為西部經濟高地,是周邊地區科教文衛資源最好的地方,對西北其他地區城鄉居民具有強大吸引力,最終全省實現2023年常住人口增長1萬人。
類似的,安徽在去年自然人口負增長的背景下,實現全省常住人口2萬人的增量,關鍵在於省會合肥近年經濟和人口的雙雙突圍。具體來看,近年合肥積極承接長三角核心城市的產業轉移,重注戰略性新興產業,如新能源汽車、量子科技等,通過產業發展吸引大量人口流入,近三年城市常住人口增量超50萬人。
把目光移向我國南端,海南去年常住人口增長5萬人。雖然當地自然人口變化情況未出,但歷年數據顯示,海南出生率常年居於全國上游,自然人口長期正增長。按此推測,去年海南常住人口增長5萬人,一方面來自於自然人口增長,另一方面,得益於近年自貿港建設,“零關稅、低稅率”等政策紅利也為海南吸引一批外來人口和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