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記者 張銳 春和景明,大學生的就業情況受到各方的持續重視。
根據新華網3月15日發佈的資訊,教育部日前印發通知,部署各地各高校在3月至4月深入開展2025屆高校畢業生“春季促就業攻堅行動”,為促進2025屆高校畢業生高品質充分就業奠定基礎。
3月16日,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與廣東省委、省政府聯合主辦的2025年全國城市聯合招聘高校畢業生春季專場活動啟動儀式在廣州舉行。公開數據顯示,今年應屆高校畢業生1222萬人,同比去年增加43萬人。
多位來自廣州大學城的2025屆高校畢業生向經濟觀察報表示,他們在積極地為爭取到合適的工作機會而努力,但在找工作過程中也會普遍感受到不同程度的就業壓力。
多位企業人力資源部門人士亦向經濟觀察報表示,相比上一年,沒有看到“學歷通脹”(即招聘方過度提高學歷門檻)的現象緩解,尤其是處於行業頭部的企業或前沿領域的企業。
一家專精特新半導體企業的人事部負責人向經濟觀察報表示,一方面,他們很高興看到高校畢業生願意進入這個行業、共同奮鬥;另一方面,因為求職者數量足夠多,公司選拔人才難免會出現“掐尖”的情況。
此前的3月9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王曉萍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民生主題記者會上,用兩句話總結今年的就業形勢:穩定和擴大就業任務繁重、承壓前行;就業形勢總體穩定並呈向好態勢。
新興領域“門檻高”
劉家隆是廣東工業大學機器人工程專業2025屆的本科生。他表示,自己從小就愛好機器人玩具、電影,上大學就開始準備進入與機器人相關的行業工作。在他剛進入大學學習的時候,中國在機器人領域的發展還不像現在這麼火熱。
大學期間,劉家隆與廣東工業大學的同學組隊參加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ROBOCON,獲得該賽事第22屆的全國一等獎。
劉家隆表示,他的專業適合往自動駕駛、具身智慧方向發展。求職時,他比較在意發展前景,短期內不太在意薪酬待遇,最終目標是去機器人公司,比如深圳市眾擎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或者杭州宇樹科技有限公司等。“現在都不敢投,簡歷關肯定過不了。”劉家隆說,自己準備先工作,同時繼續學習,在職考研或者去高校做研究助理。他稱,同班有大約1/3的人今年準備考研。
眾擎機器人在獵聘平臺發佈的機器人強化學習演算法工程師招聘信息顯示,該崗位要求碩士及以上學位,專業為機器人學、計算機科學、自動化或相關領域,薪酬待遇為月薪3萬至6萬,每年15薪;人形機器人本體機械設計工程師崗位則要求5至10年工作經驗,本科及以上學歷,專業為機械設計類,薪酬待遇為2.5萬至4.5萬,每年14薪。
劉家隆在線上投遞過自動駕駛企業小馬智行(NASDAQ:PONY)的演算法工程師崗位,但未獲面試通知。他曾參加過小馬智行的線下招聘會,也未能通過第一關。“學歷不夠。”劉家隆說,當天現場看到HR留下的簡歷大多是清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名校,這讓他感覺距離夢想中的工作還有很長一段路。
不過,談及畢業的感受,劉家隆還是覺得很有拼勁,“一個半的期望,一半壓力”。
陳星是廣東工業大學材料與化工專業2025屆碩士研究生,想去半導體公司工作。他說,自己的本科專業是食品方向,因看好半導體行業的發展前景才跨專業考了研。
陳星表示,過去幾年,半導體公司快速發展,人才需求量大,但今年感覺需求量有所降低。“人才(供應)越來越多,企業學歷要求變高。”他說,有一些崗位他去年還符合要求,今年感覺競爭壓力變大了,頭部企業基本要求本科、碩士的學校都需要是“92”(985、211院校)。
儘管如此,陳星還是堅定認同半導體行業的發展前景,決定先就業再擇業。
“黃金賽道”不如從前
陳響是華南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2025屆的本科生,希望在互聯網、物聯網相關企業中從事軟體開發方面的工作。
按照陳響考上大學時的規劃,他選擇的專業、職業方向都是“黃金賽道”。獵聘發佈的《2024高校畢業生就業數據報告》也印證了他的想法。這份報告指出,近年來,IT/互聯網/遊戲行業畢業生需求旺盛,一直處於各行業的首位,釋放20%至25%的畢業生職位需求。
大三下學期開始,隨著對社會經濟環境的關注,陳響意識到就業形勢可能與他想像中有些差距。據他瞭解,往屆同一個專業的師兄師姐,畢業基本都是好幾個“大廠”Offer(錄用通知書)在手,但是這一屆明顯少了,多數是去“中廠”或“中大廠”。
在陳響眼裡,“大廠”指阿裡巴巴、騰訊、華為、位元組跳動等企業,“中廠”或“中大廠”則指美團、餓了么、菜鳥等企業。他說,相比往年,企業釋放的崗位需求沒有增多、態度比較保守,甚至個別企業有所減少。另一方面,選擇考研的同學在變多,自己也是其中之一,因為進入大廠的門檻變高了,只有更優秀才能不掉隊。
今年3月之前,陳響幾乎一心撲在考研上,但沒想到研究生考試成績不理想,計劃被打亂。如今臨近畢業,他有一點慌張,要求自己必須在7月前找到工作。
“很多公司去年秋招已經完成招聘計劃,今年只是補錄,機會少了很多。”在接受經濟觀察報採訪的當天,陳響已經啟動“海投”簡歷狀態一周,但並沒有收到讓他滿意企業崗位的反饋,他開始下調自己的預期。
在找工作方面,陳響最看重的是企業規模和前景,其次是薪酬待遇。他希望工作地點在珠三角城市。他更傾向於選擇“中廠”及以上規模的企業,或者適當降低一些薪酬待遇進入國企央企。
陳響也提到,他目前的專業和實習經驗主要集中在前端開發領域。但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的快速發展,高科技和硬科技領域的發展前景對他更具吸引力。他表示,“中大廠”及以上的AI相關崗位通常要求碩士學歷起步,因此他肯定還會繼續考研,也可能會調整專業方向。
有保底,還想更好
李海雲是中山大學環境工程專業2025屆的碩士研究生,目前已經手握一家車企的Offer,崗位是汽車內飾產品工程師。
李海雲稱,她在本科早期階段就已經決定繼續讀研,因此一直不太關注就業形勢。直到研究生快畢業時,她才發現當前的經濟環境存在一定的壓力,真正開始找工作時才意識到“現實很殘酷”。
李海雲在去年“秋招”時開始留意工作機會。當時,最讓她心動的是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到學校宣講會上開放的一個崗位。“當時覺得希望蠻大的,經面試后發現競爭者都很強,專業比我更匹配、實習經驗比我更豐富。”李海雲說。
那次經歷讓李海雲意識到,走向社會“沒有想像中那麼輕鬆”。在求職方面,李海雲比較明確的一點是要留在一線城市,最理想的是廣州、深圳。和很多同學一樣,她最看重的是行業前景,其次是福利待遇。她表示,自己清楚地知道作為應屆畢業生經驗尚淺,更希望到能夠積累和學習經驗的公司崗位上去,民企、國企都可以,對後者的待遇要求可以適當降低。
李海雲在求職過程中心理狀態調整較快,先求穩、再求好的節奏也比較清晰。去年以來,隨著對社會、行業的瞭解,李海雲希望未來從事的工作與新能源、半導體相關。她表示,這些方向與她大學期間的科研方向匹配度較高,且從國家戰略的發展角度來看,短期內都應該是“不會輸的行業”。
放過自己
許琴是廣州醫科大學護理學專業2024屆的本科學生。
不過,今年是許琴找工作的第一年。2024年,許琴在家“全職考研”。談及考研過程,她有些迴避,只委婉表達自己考的是中山大學的醫學相關專業。
據許琴回憶,2024年畢業前,她在武漢一家三甲醫院經歷了8個月的護士實習期。但是,也正是這段經歷,讓她對護士工作的職業前景產生了懷疑,“來自患者、醫生的雙重壓力,實在太難受了”。
許琴稱,她老家在湖北一個小城市,家中有親戚從事醫生、護士的工作。剛考上大學時,她對醫護工作並沒有概念,只是聽從家人的建議選擇了護理專業,以為畢業就能在醫院有一份安穩、體面的工作。
“落差太大了,在學校純純的理想主義,到了現實就被狠狠一擊。”許琴表示,一方面,想進入大型三甲醫院需要狠狠“卷”學歷、資歷;另一方面,還要面對護士工作高強高壓、低滿足感的職業生態。
2024年考研期間,許琴的父母曾建議她不要執著於留在廣州,可以回湖北老家工作。但在她看來,回老家除了考上公務員,也沒有別的出路。
許琴告訴經濟觀察報,她已經決定入職一個上市公司的行政崗,大概率會就此告別護士工作。
許琴說,她可能並不是一個優秀的大學畢業生,看到同學、朋友在醫院“熬”,只覺得那樣的日子太苦了。她想放過自己,就找一個“朝九晚六”、週末雙休,有“自己的生活”的工作。
(應受訪者要求,陳響、陳星、許琴系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