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一周的股價下挫,正讓飽受質疑的千禾味業“雪上加霜”。
據《消費者報導》,今年3月,該雜誌向第三方權威檢測機構送檢了13款宣稱零添加的醬油。
結果顯示,送檢的13款宣稱零添加醬油中,12款檢出鎘,7款檢出總砷。
其中,千禾御藏本釀380天醬油中,檢測出0.0110mg/kg的鎘。
從行業的客觀角度看,這個0.0110mg/kg的鎘確實是低於檢測標準的,畢竟鎘的來源太廣泛,甚至自來水中都有微弱含量。
甚至不少麵粉、大米、大豆都有,因為鎘廣泛存在於如土壤、化肥、農藥等基質中,很容易被農作物吸收。
千禾御藏本釀380天醬油作為一款“0添加”醬油,不應該檢測出鎘。
媒體質疑:千禾這款醬油還是零添加醬油,只是打上了“千禾0”這樣一個商標,讓很多消費者誤以為是零添加醬油。
帶著疑問,記者諮詢千禾的官方客服,客服也是振振有詞,“千禾0是我們旗下中高端產品的品牌標識,主要是為了保護智慧財產權。”
至於“千禾0”是不是零添加?
客服人員只是表示:
“請您完全放心,您可以看下我們的有千禾0標誌的系列產品的配料表,僅使用常見的食品原料生產,甚至連酵母抽提物都不添加。”
面對記者的提問,客服的回答並沒有打消疑惑。
畢竟,市場上號稱零添加的醬油,和不是零添加的醬油,可不是一個價格。
拿行業銷量比較大的“海天金標生抽”來看,零添加的要比非零添加的產品價格,貴1倍左右。
消費者花這個錢,就是為了一個健康。
千禾客服的說法,還很難服眾。
據悉,千禾味業早在2007年就推出了“零添加”概念,搶下了一波市場心智。
在2018年,他們連續申請“千禾零添加”、“千禾零添佳”商標被拒,而後在2020年才註冊了“千禾0”商標。
從包裝上看,產品非常刻意地放大了這個“0”字。
但就在2020年7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佈了《食品標識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明確規定,食品標識不得標註以下內容:
對於食品中不含有或者未使用的物質,以“不添加”、“零添加”、“不含有”或類似字樣強調不含有或者未使用的。
也就是說“千禾0”打了一個很好的擦邊球——你監管不讓零添加,那我就叫“千禾0”好了。
2023年千禾味業又追加了8個群組再次申請“千禾0”商標,追加群組涉及咖啡、食鹽、3烹飪用嫩肉劑等,但目前的商標狀態為:駁回復審。
顯然,千禾是要把“0”字貫穿到底。
但對於這種做法,尤其是經過主流媒體的發酵,民眾顯然不買帳,一些律師也說,這種行為是在誤導消費者。
這場輿論考驗著千禾的公關水準。
然而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千禾味業卻在道歉和賠償之間,選擇了“硬剛”。
3月20日,千禾味業發佈了一則《關於媒體報導醬油產品檢出“鎘”以及0與零添加相關情況與消費者的溝通說明》。
這份說明強調了:
1.千禾0系列產品符合公司生產工藝要求,在生產中不存在違反零添加生產要求的情況,相關的食品添加劑均符合國家標準要求。
2.“鎘”的含量,符合國家標準要求。
3.千禾0系列在生產過程中嚴禁使用食品添加劑,不存在蹭熱點混淆零添加概念的行為。商標設立的初心是為了對零添加產品作區別,便於廣大消費者選購,不存在誤導消費者的行為,歡迎廣大消費者監督。
沒有對誇大“0”的宣傳道歉,只對讓消費者產生誤會表示歉意。
總之,千禾在品質問題上沒有錯,媒體的相關指摘,千禾都剛了回去。
實事求是的講,千禾在產品品質上並沒多大的問題。穀物鎘含量0.5mg/kg,大豆鎘含量一般0.1mg/kg,千禾0.011mg/kg,不算高,而且同類的一些產品,也被檢測到了。
關於“零添加”的宣傳,也不只是千禾一家。
同行都在宣傳0添加,為什麼媒體單單只拿千禾說事?面對這種不公平的對比,千禾選擇了硬剛。
不過,千禾在資本市場的走勢,並不如企業的姿態那麼挺拔。
2023年,千禾公司營收大漲31.62%,淨利潤高達5.30億,大漲54.22%。
其原因,就是2022年海天“添加劑雙標”事件後,公眾生怕太多的科技和狠活,對零添加產品需求激增。
但好景不長,到了2024年,千禾的營收增速大幅放緩,前三季度營收同比下滑1.85%,淨利潤下降9.19%,醬油主力產品收入減少2.44%。
股價也是跌了近一年。
為什麼呢?
因為看到千禾主打的“零添加”概念賣得好,各種對手也開始佈局“零添加”概念。
海天、李錦記、金龍魚等競品,紛紛下場,搶佔千禾的市場份額。
“零添加”的概念已經從千禾的差異化賣點,變成了行業標配。
而且千禾比起海天、李錦記、金龍魚這樣的企業,在市場份額、品牌影響、渠道規模等方面,都處於劣勢。
在面對競爭時,很難抵禦行業龍頭的滲透。
尤其是在網路管道和下沉市場,主打高端的千禾,很難有優勢。
如今,面對媒體和公眾的質疑,千禾更是雪上加霜。
而這也提醒我們一些食品快消企業,當概念紅利逝去,監管來臨之際,企業是繼續以行銷為突破核心,還是以技術創新、品質安全來重塑競爭力?
我想千禾在硬剛媒體之後,還要拿出硬招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