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記者 胡豔明 “存款愛好者”轉投銀行理財,卻被市場潑了盆冷水。
最近,張琳發現不久前購買的銀行理財產品出現了浮虧,這讓她有些難以接受。
張琳,今年30多歲,在國內一家大型企業工作。在理財方式選擇上,她過往都是將攢下的工資存成銀行定期存款(下稱“定存”)。然而,近年來隨著存款利率的走低,她轉投了穩健型銀行理財產品。
2025年1月,她在工商銀行手機銀行購買了工銀理財一款風險較低的理財產品,金額為5萬元。截至3月18日,該產品已經浮虧約141元,投資金額為49,859元。
張琳買入后不久,國內債券市場就遭遇了價格波動,這款理財產品的單位凈值突然掉頭向下,本金也開始虧損。
張琳並非個例。她身邊不少朋友發現,明明購買的是中低風險的銀行理財產品,竟然連續多天都是負收益。
這與2025年2月以來債券市場回調有關。這些中低風險的銀行理財產品多為“固定收益類”產品,投資於貨幣市場工具、債券類資產等。
在中信建投證券分析師馬鯤鵬看來,近期,債券市場波動較大,10年期國債收益率持續攀升,引發債券價格回調,進而影響了以固定收益類資產為主要投資標的的銀行理財產品。受此影響,銀行理財產品破凈率回升,部分投資者信心受挫,市場出現階段性贖回潮。
沒想到中低風險理財也虧本
每年春節假期前後,是銀行攬儲的關鍵時刻,通常會以提高利率、贈送禮品等方式吸引存款。但是2025年初,張琳發現銀行的攬儲活動並不多,定存的利率也沒有吸引力,她轉而將目光投向了銀行理財。
在工商銀行手機銀行頁面上,工銀理財·鑫添益90天持盈固定收益類開放式理財產品(下稱“鑫添益90天”)吸引了她的注意。當時,這款產品的介紹頁面顯示,產品成立以來的年化收益率在3%以上,遠超過銀行的存款產品的年化利率,而且是PR2級別。
PR2級別意味著,雖然理財產品不保障本金,但風險較低,本金和收益受風險因素影響較小。
讓張琳沒想到的是,買入后不久,鑫添益90天的收益開始轉負,本金出現浮虧。近一個月(2025年2月14日—2025年3月18日)的年化收益率為-3.81%;近三個月(2024年12月18日—2025年3月18日)的年化收益率為0.21%。這款產品成立以來的年化收益在3%以上,為3.04%(2020年11月20日—2025年3月18日)。
在出現浮虧后,張琳想儘快贖回理財,但是該產品最短持有期是90天,目前還未到開放期,她只能等待。另外,她關注的建信理財“惠眾日申季贖開放式產品”的年化收益率也在近一個月出現負值,為-1.08%。
上海的李先生決定將持有的一款銀行理財產品贖回。他在2024年1月,購買了約8萬元的“交銀理財中短債30天持有專享”產品。購買之前,他在交通銀行手機銀行上看到這款產品成立以來的年化收益率在3%以上,是當時推薦清單中收益率比較高的產品,而且風險很低,屬於“2R穩健型”產品。
但是買入之後,這款“交銀理財中短債30天持有專享”產品的年化收益率再也沒有達到過3%以上,一直在2%左右徘徊。最近一個月,這款產品的年化收益率是-2%,所以他想儘快“止損”。
“現在開始虧錢不說,買入以來的產品年化收益率不足2%,當時很多銀行的定存利率都比它高。”李先生表示。
一位理財投資者表示,其持有的一款中低風險銀行理財產品還有10多天到期,前段時間年化收益率在4%,最近一個月變成了-0.80%。
2022年,銀行理財遭遇大面積跌破凈值的現象,一度引發兩次“贖回潮”。彼時,居民大量贖回理財,理財規模出現了大幅降低。近期,理財產品波動是否會再次引發“贖回潮”?馬鯤鵬預計,本輪理財贖回潮的持續時間較短,市場情緒恢復速度明顯加快,贖回潮已經接近尾聲。
馬鯤鵬表示,主要原因是理財產品破凈率目前依然處於低位。2022年兩次贖回潮,理財產品破凈率最高維持在20%以上,但是2025年的理財產品破凈率依然較低,維持在5%左右。從近期數據看,贖回壓力已明顯緩解,市場正在逐步修復。
“歸宿”還是定存?
贖回理財后,資金又該投向何處?張琳可能還是會選擇定存。
從剛參加工作時的月薪3000元,到現在月薪過萬元,張琳每月都會將大部分工資存起來。30歲之前,她和丈夫的存款已經超過了100萬元,現在這個數位還在攀升。她也是一名“風險厭惡型”的投資者,嘗試投資基金產品遭遇虧損后,決定不再投資股票和基金,只選擇低風險的存款。
中國銀行業協會數據顯示,2023年,國內銀行業存款定期化程度加深,存款增量97%來自定期存款,成本剛性特徵明顯;2024年上半年,金融機構定期存款增速趨緩。根據央行統計的存款類金融機構本外幣信貸收支表,截至2025年2月,境內住戶定期及其他存款金額為116.42萬億元。
但2024年下半年以來,她發現存款利率越來越低,很難找到適合利率的存款。
上述理財投資者也表示,以前大部分閒錢都是買了銀行理財,此前也遭遇了2022年的理財產品凈值波動,到期的理財資金都轉投了定存。2023年,有銀行的5年期定存利率還能達到3.50%,後來利率逐漸下行,從3.45%降到3.20%,再逐漸降到目前的1.55%。在發現5年定存利率比3年定存利率還低後,這位投資者就又打算考慮投資銀行理財了。
今年春節前後,張琳已經找不到和去年差不多利率的存款產品了。2024年春節後,張琳把10萬元存到了招商銀行——3年期定存、年化利率2.55%。2025年,招商銀行的3年期定期存款年化利率只有1.50%。
張琳和辦公室的同事吐槽銀行理財竟然也虧本的時候,同事給她推薦了當地一家城商行的存款產品,1年期年化利率為1.95%,還會返積分,積分可以兌禮品。“小銀行靠譜嗎?”張琳心裡有些打鼓。同事告訴她,在銀行的存款額度在50萬元以內,就會有存款保險基金的保障,可以放心存。
相比張琳,上海的李先生在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其投資方式更多元,風險承受能力更強。他有約三分之一的錢配置在存款和低風險理財中,約三分之一的錢配置在股票帳戶中,其餘的錢選擇定投股票型基金產品。贖回銀行理財產品后,會把錢投向哪裡?李先生還在觀望。
在收益的影響下,2025年2月,銀行理財產品規模增長弱於此前同期增長水準。據華源證券廖志明團隊測算,截至2025年2月,銀行理財規模合計為30.25萬億元,2月份理財規模環比增加了0.13萬億元。2021年—2024年的2月平均理財規模增量為0.58萬億元,2025年2月理財規模增長大幅弱於季節性規律。
廖志明認為,2025年理財規模增長或面臨較大的挑戰。由於信用債收益率處於歷史低位,票息保護不足,疊加債券市場面臨中期拐點,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或難以跑贏5年定期存款,理財產品的吸引力會下降。隨著理財估值整改的進行,理財產品凈值波動可能加大,2025年理財規模增量可能較低。
(應受訪者要求,張琳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