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歲總把“我不要”掛在嘴邊的幼兒,中文有句“兩歲貓狗嫌”俗語。同樣英文也有“terrible two”(可怕的2歲)之說,日文則以“魔の 2古老”(魔鬼般的2歲小孩)形容,反映各國文化背景,都有養育幼兒的普世難題。
面物件小惡魔調皮哭鬧的孩童,某日本公司決定“請鬼拿葯單”,推出App讓傷腦筋的父母請“鬼”親自打電話給孩子,要求他們聽話……
小孩不乖?交給鬼來電日本公司Media Active於2012年推出育兒手機應用程式“來自鬼的電話”(鬼から電話),累積下載量超過2,600萬次。
App列出多種父母可能遇到的場景,包括孩子不聽話、不想睡覺、不吃飯、與兄弟姊妹打架等;每種場景還能選擇各種民間傳說鬼,由父母決定今天小孩接到哪種“鬼來電”。
如果父母選“讓哭鬧的孩子瞬間安靜的赤鬼”,螢幕會切成來電畫面,顯示赤鬼正在打電話;接聽後,赤鬼會禮貌與父母交談,瞭解孩子的狀況,並詢問父母:“要不要我現在過去?”之後赤鬼會要求與孩子通話,斥責孩子的行為,並嚴厲說:“喂!不聽話的話,我可要把你吃掉!”
傳承自老祖宗的智慧MediaActive社長、“來自鬼的電話”開發者佐佐木孝樹分享,自己出身秋田縣,孩童時大人常以“生剝鬼”傳說嚇小孩,使他學會許多重要的事。這種增長經驗,也成了“來自鬼的電話”靈感來源。
佐佐木孝樹說日本自古以來就會用鬼、妖怪、幽靈等“可怕的存在”,教育孩子不要做壞事或靠近危險的地方,認為這是種“老祖宗的智慧”。
3月“來自鬼的電話”邀請搞笑藝人金太郎扮演赤鬼,責駡不聽話的孩子。
“來自鬼的電話”App除了長相恐怖的鬼怪,Media Active也不斷推出新視頻,與各式各樣物件,讓父母有多種選擇。
曾找日本知名的摔跤选手天龙源一郎;去年與蠟筆小新合作,讓孩子接到小新、小葵或美冴的電話;3月更與搞笑藝人金太郎(キンタロー。)合作,邀請他以誇張表現扮演赤鬼,責駡不聽話、不吃飯或不遵守承諾的孩子。
也能宣導重要觀念除了讓神情嚇人的鬼怪打給孩子,App還有“普通”和“稱讚”等模式,父母可選擇溫和可愛的角色與小孩說話,鼓勵與教導幼童。耶誕節等特殊節日,小孩也能接到聖誕老公公的電話。
多樣類比人物來電與幼童對話,成為引導幼童、宣導正確觀念的好工具。2月東急電鐵、橫濱市交通局、大阪市立設計教育研究所等合作“兒童縫隙墜落防止計劃”(こども預防跌倒プロジェクト),就找來“來自鬼的電話”合作,為吉祥物設計通話視頻,提醒孩童搭電車時要注意列車間隙,減少意外發生。
“兒童縫隙墜落防止計劃”與“來自鬼的電話”合作,讓吉祥物與孩子通話,提醒孩子乘車注意事項。(Source:Media Active)
反對意見:根本就是虐待小孩!“來自鬼的電話”推出後,不少網友留言表示“非常有説明”,分享自家小孩就不再哭鬧、不吃飯或不睡覺,“束手無策時,與其大吼大叫或動手打人,不如暗示鬼要來了,然後讓來電鈴聲響起。”
當然不少用戶不贊成恐嚇教育,某網友說“非常後悔”用這款App,2歲小孩看到恐怖畫面後極度恐懼,“對孩子太殘忍了”;另外網友說孩子可能模仿視頻角色不恰當發語,不利教育;甚至有留言說小時候父母用鬼來電罵他,留下不少陰影,“我認為這可能有效,但我不建議對敏感孩子用”。
App分成責駡、普通與稱讚模式,家長可依狀況選擇適合模式。(Source:Media Active)
應依據孩子個性調整佐佐木孝樹說明,鬼怪長相表情的確十分恐怖,但仔細聽鬼說話,會發現不只單純讓孩子害怕,而是明確說明大人為什麼責備孩子、孩子為什麼必須這麼做。
他表示,管教目的是讓孩子理解危險,以及培養正確生活習慣。現在父母往往忙於各種事務,無法花時間與孩子溝通,如果大人只是說“去做這件事!”孩子可能無法理解原因,甚至開始鬧脾氣,反耗費更多時間與孩子溝通。有“來自鬼的電話”介入,能成為父母引導孩子的有利工具。
“來自鬼的電話”常與各樣角色聯名,推出期間限定通話。(Source:Media Active)
佐佐木孝樹也提到,有時孩子會通過責備學習,有時則需稱讚增長,App除了可怕的鬼,也設計可愛溫柔的角色,父母應仔細觀察孩子反應與個性,妥善切換使用方式。
“根據場景與孩子個性,沒有絕對的正解。不同的時間與場合,管教方式也應該有變化。”佐佐木孝樹補充,重點是“讓孩子仔細傾聽,思考為什麼必須這麼做,應用程式應持續扮演引導角色”。
(首圖來源:Media A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