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閱讀習慣是需要家長培養的,習慣的力量是父母不要忽視了孩子,父母應給孩子養成良好習慣,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關係孩子的成長,決定孩子的未來。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習慣是一種頑強的力量,可以主宰一生。”道出了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英國教育家洛克就把“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看作是“導師的重要工作”之一,他甚至認為,“事實上,一切教育都歸結為養成兒童的良好習慣,往往自己的幸福都歸於自己的習慣。”我國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則說:“習慣養的好,終生受其益,習慣養不好,終生受其累。”可以看出完美的交通教育從來都是非常重視良好習慣的訓練和培養的。
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促進孩子智力、能力和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重要條件,父母有良好的習慣是必須條件。父母的行為習慣好壞與否,對孩子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父母要以身作則,因父母的習慣影響孩子一生。習慣貫穿於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個孩子生活、習慣好,就有益於身體健康成長;習慣對人的生活、學習以至事業上的成功都至關重要,一個良好的習慣,可以讓人受益一生。
孩子處於生長髮育的旺盛時期,如不養成講衛生、愛清潔、有規律的生活習慣,就會給身體發育帶來危害,影響身體健康發育。生活是人生第一課,也是最基本的課程。生活習慣的好壞,不僅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也體現孩子綜合素質。
1)良好的衛生習慣包括:經常洗手、洗臉;勤洗頭、洗腳和洗澡;飯前便后正確洗手、早晚刷牙和飯後漱口;勤剪指甲和保持衣服整潔。
2)良好的飲食習慣包括:每餐定時定量、進食全面,不挑食、不偏食、細嚼慢咽。進餐盡可能不要大人餵,獨立地進食,在不依賴他人的情況下,正確地使用餐具進餐。就餐時可以保持安靜,不四處張望,根據自己的需求飲水。
3)良好的睡眠習慣包括:讓孩子在睡前排盡大小便,避免起夜,從而保證睡眠品質。主動按時睡覺、起床,保持正確的睡眠姿勢,會盡量仰臥或右側睡,以免壓迫心臟,入睡過程不需要父母陪伴。
4)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包括:自己的衣服、鞋子自己穿;自己疊被子;整理自己圖書、玩具、文具等,各類物品分類存放。
5)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洗碗,掃地,洗一些小的衣物,讓孩子盡力而為就可以了。
想讓孩子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這需要父母通過科學地引導和反覆地練習,才能產生與他的年齡段相符合的行為模式。它包括作息,飲食,衛生,生活自理能力等很多方面。它的養成並非一朝一夕,需要從小開始,從細節抓起。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