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瞭解自己的孩子嗎?
更新于:2025-03-26 12:04:30

我突然發現,其實大多數家長最多只瞭解孩子的一半,卻試圖憑藉這有限的認知,去貿然決定孩子未來的一切。

昨天孩子的班主任組織了一場家長教育孩子交流會,通過交流我才驚訝發現:大多數家長對孩子的瞭解程度其實是極為有限的。他們自信滿滿地評判孩子,斷言孩子在某些方面缺乏天賦,認定孩子不是學習某類知識的材料。更糟糕的是,還將這種片面的認定通過自己的行為習慣傳遞給了孩子,讓孩子也逐漸喪失學習的信心,將自身學習上的困難歸咎於天賦不足,而非自身努力不夠。

這讓我不禁回想起孩子小學三年級時的一堂語文公開課。那次課上,老師講解一首古詩。在講解結束後,孩子們的表現確實呈現出明顯的差異。有的孩子能夠迅速背誦全詩,有的孩子只能記住一半內容,還有的孩子僅僅記住了詩的名字。而下課後,也會有部分孩子努力復誦朗讀,希望通過更多時間的投入來完全掌握這首古詩。面對這一場景,作為家長,我們是否認真思考過,自己的孩子究竟屬於哪一類呢?我們真的如自己所認為的那般,對孩子瞭若指掌嗎?

其實,家長作為陪伴孩子成長的最親近的人,深度參與了孩子的縱向成長過程,在一定程度上是熟悉孩子的行為特點的。然而,我們卻常常忽略了孩子在同齡人中的橫向對比情況。在當今的教育體系下,很多階段的選擇通常是通過橫向對比的結果來決定的。

作為家長,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當我們面對孩子的成績不太理想的時候,我們不妨多思考一下,是孩子不想學嗎?是孩子不願意努力嗎?還是他努力的時間不夠?作為家長的我否定過他嗎?是否給予他了足夠的支持和鼓勵?

還是回到那個課堂,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學習節奏和方式。有些孩子可能在某些學科上起步較快,展現出所謂的“天賦”;而有些孩子則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和努力才能達到相同的水準。就像那首古詩,有的孩子五分鐘就能背會,而有的孩子或許需要十分鐘,甚至更長時間。但這並不意味著後者就一定比前者差,只要給予足夠的時間和動力,他們同樣能夠掌握知識,縮小與他人的差距。

作為家長,我們需要深刻認識到這一點。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我們要給予他們充足的動力,讓他們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信任與支援。同時,要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去探索、去嘗試、去成長。當孩子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我們不應過早地給他們貼上“不擅長”的標籤,而是要鼓勵他們堅持不懈地努力。因為,天賦固然重要,但努力同樣不可或缺。很多時候,後天的努力能夠彌補天賦上的不足。

瞭解孩子是一個持續且深入的過程,我們不能僅僅憑藉自己的主觀判斷,就輕易地判定孩子不是學某一方面的料。我們需要學會傾聽孩子的聲音,尊重他們的想法和感受,從多個維度去認識和理解他們。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幫助他們走向屬於自己的光明未來。

校對 莊武

家最好的狀態
家最好的狀態
2025-03-25 23:48:51
小朋友的愛好
小朋友的愛好
2025-03-26 00:13:27
我運動 我健康
我運動 我健康
2025-03-26 00: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