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覺得無論什麼時候,父母對孩子的陪伴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是每個階段孩子的需求不同,家長的陪伴方式也應該隨著孩子需求的變化而不斷進化。
孩子剛出生到3歲左右,他們身體弱小,容易生病,並且敏感脆弱又缺乏安全感,依賴性非常強,需要家長尤其媽媽每時每刻陪伴在身邊細心呵護。
這時候,家長們需要多抱抱、親親孩子,並陪他們玩具、讀繪本、玩小遊戲等,通過時刻關注的方式來陪伴孩子,
孩子到了4-6歲,身體和大腦迅速發育,他們開始有自己的想法,並且可以支配自己的身心去做一些自己想要做的事。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雖然還是非常需要父母的關愛,但是他們有了一定的獨立能力,並開始建立自己的小圈子,所以對父母的依賴程度降低。
這時候他們需要父母帶他們跟自己的小朋友玩耍的時候,能夠給他們一定空間。
當然他們也需要父母陪他們遊戲、玩角色扮演、給他們講故事,帶他們去戶外探索自然。除此外還要認真傾聽他們的奇思妙想,並鼓勵表達想法。
7-12歲,孩子逐步從幼稚園過渡到小學,向著青春期過渡,這時候的他們不僅開始大量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還有了更強的自我意識。
此時他們的注意力從父母家庭,逐步轉移到學習上。
這時候他們需要父母能夠在他們緊張的學習之餘,能夠給他們一定的自由,讓他們可以通過玩遊戲、發展興趣愛好等方式來釋放學習的壓力。
作為家長,除了尊重孩子的想法以外,也要跟他們多聊聊學校里的事情,並在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陪他們一起解決問題。同時也要參與到孩子的興趣愛好中,與孩子一起做一些他們喜歡的事情,多多增進親子之間的交流,努力培養健康融洽的親子關係。
等到孩子到了13-18歲,他們正式進入青春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身高、體重、智力等各方面都在迅猛發展,他們覺得自己有非常強壯的身體,並有一定的文化基礎,是一個可以獨當一面的青少年。
所以他們開始挑戰權威,表現出叛逆的一面。這時候他們開始擺脫父母的光環,世界向外擴展,他們不需要父母每時每刻都在圍繞著他們轉,而是需要父母給他們更多空間和自由。
但實際上心理上依然是小孩子的心理,並不成熟。
此時,父母應該以朋友的姿態與孩子聊天,並充分尊重孩子的隱私與想法,且要在重要決策上提供合理建議,同時支持他們發展個性。
19歲以後,他們慢慢從孩子成長為大人,體力、智力、能力發展都達到一定程度,也做好了闖蕩社會的心理準備,這時候父母應該退出孩子的世界,讓羽翼豐滿的他們去社會中歷練、闖蕩,如果遇到解決不了的挫折和難題,不得已退回家庭的時候,家長們只需要給他們一個溫暖的懷抱和一句“累了就回家休息吧,爸媽永遠是你最堅實的依靠”就好。
總之,無論哪個年齡段,孩子都需要父母發陪伴,只是不同年齡段孩子發展特點不同,要的陪伴也大相徑庭,做家長的按照孩子的實際情況為孩子量身定做陪伴方案方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