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不喜歡遊戲呢?
如果有人說“我不玩遊戲”,那要麼是穿越時空回到古代,要麼就是個超人。
特別是當我看到那些成績一塌糊塗的同學,嘴巴里還嚷嚷著“我忙著玩遊戲,沒時間學習”時,我心裡就想,“你才是真正的遊戲專家。”
你看,遊戲的魅力大到幾乎每個人都會被吸引。就像某些人明明每天过得忙忙碌碌,嘴上卻說“沒時間學習”,其實他們是忙著在遊戲世界裡“打怪”呢。
說到底,玩遊戲並不一定意味著成績差,問題往往出在如何平衡遊戲和學習之間。
你一定聽過這樣的討論:“看,張三玩遊戲成績那麼好,學習不受影響!”
另一邊又有家長在愁眉苦臉地勸告:“孩子,別再沉迷遊戲了,遊戲不分人,成績會掉的。”
這似乎,已經變成了現代教育中的兩大陣營。
家長們總是擔心孩子沉迷遊戲,而孩子們則像遊戲戰士一樣,反擊家長的勸告。每當討論這個話題時,我總覺得大多數人並沒有真正思考過,問題的關鍵不在遊戲本身,而是如何平衡這兩者,如何讓學習和遊戲能和平共處。
遊戲本身是個讓人放鬆的好工具,但它也有讓人沉迷的一面,就像糖果,吃了會開心,但如果吃多了,後果可就不堪設想了。玩遊戲能鍛煉思維,提高反應速度,確實能讓一些人變得聰明,但不是每個玩遊戲的人都會因此變得更聰明。
沉迷遊戲的人,往往錯失了本可以提升自己的機會。
所以,問題的根本不在於遊戲,而是如何掌控它的尺度,如何管理自己的欲望,避免被它控制。
第一、學習力的缺失,才是根本問題
我們經常能看到一些成績差的孩子,總是把責任推給遊戲,認為玩遊戲是自己成績差的原因。
可你仔細想想,真的是遊戲的問題嗎?
問題的根本,在於這些孩子缺乏足夠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遊戲充其量只是個消耗時間的工具,真正讓他們成績不理想的,是沒有找到學習的樂趣,或者根本沒有對學習產生興趣。
就拿健身來說吧,有些人走進健身房,看到一堆器械,完全沒有頭緒。雖然他會四處亂摸,但始終沒有付諸實踐。而
另外一些人,能夠沉下心來,按照計劃進行鍛煉,逐漸養成了健身的習慣。你看,兩者之間的差距,不是因為器械不同,而是因為他們能否適應並利用好這個環境。
學習也是一樣,關鍵不在於遊戲,而是能否培養出自我驅動的能力。
有時候,你還會碰到這種人,嘴巴上說著“遊戲毀人不倦”,可實際上每天都在刷手機,追劇追到深夜。看,這種人就像隨時準備把鍋甩給別人,卻自己也成了那鍋里的菜。
你看看那些成績不好的孩子,他們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自製力,控制不住玩遊戲的慾望。根本的原因就是他們缺乏對學習的興趣,缺乏應對挑戰的心態。
我有個朋友,每天都拿著手機,玩著熱門的競技遊戲,明明是個成績斐然的“學霸”,這讓我有點驚訝。
因為在他眼裡,遊戲只是偶爾的放鬆調劑,他能夠在學習和娛樂之間找到平衡。
遊戲對他來說,更像是一種“放風箏”式的放鬆——放飛自己,釋放壓力,卻從不讓遊戲控制自己。
第二、遊戲只是娛樂,能否駕馭才是分水嶺
不少人總是說,“玩遊戲一定會導致成績差”。
但問題的核心不在於遊戲,而是你能否駕馭它。要是你看見一些成績優秀的孩子,眼裡閃爍著遊戲的光芒,不要急著給他們貼上“聰明”的標籤。你根本沒看到他們背後為達到這種平衡所付出的努力。
試想一下,如果你能在工作中同時處理多個事務,完成複雜任務,那是因為你有超強的時間管理能力。
類似地,那些能合理安排學習和遊戲時間的孩子,他們的時間管理能力必定很強。
遊戲,從來都不是導致成績差的“元兇”。只要你能合理安排時間,把它作為調節工具,它就能發揮出積極作用。
實際上,這種管理能力也適用於學習。
合理規劃每一塊時間,遊戲就不過是生活中的一個小插曲而已。
第三、缺乏自製力的孩子,才是遊戲的“俘虜”
有時候,我真的不禁想笑,沉迷遊戲的人往往是那些缺乏自製力的人。
你知道嗎?沒有自製力的孩子,恰恰是把自己賣給遊戲的“韭菜”。
他們以為遊戲能帶來無窮的快樂,卻在不知不覺中付出了更多的代價。通常,這些孩子直到成績下滑,時間流逝得不見了,才會猛然醒悟。
更有朋友曾說:“你知道我為什麼不玩遊戲嗎?因為一旦玩了,就像打了雞血,根本停不下來。”
這個看似誇張的笑話,恰恰揭示了自製力缺失的可怕——沒有自製力的人,根本做不到平衡。
如果你是個玩遊戲的“忠實粉”,就得明白:如何駕馭遊戲,才是真正能讓你從“玩遊戲”的“地獄”中逃出來的唯一辦法。
說到底,遊戲本身並沒有什麼壞處,它不過是一個放鬆的方式,甚至能激發某些人的潛力,鍛煉思維。
真正的問題在於如何控制它,如何將遊戲和學習巧妙結合。我們不應該把遊戲視為敵人,而應當將它視為生活的一部分。
那些真正的“學霸”,通常能夠在遊戲與學習之間找到平衡點——他們懂得什麼時候放鬆,什麼時候專心。
因此,家長和老師的任務,應該是説明孩子們培養自製力,而不是一味地禁止或批判。説明孩子們明白,遊戲並不是敵人,關鍵是要如何將它利用好,作為生活的一部分。
至於我們這些“普通玩家”,更要學會在忙碌的學習和生活中合理安排遊戲時間,讓它成為生活中的一點調劑,而不是無法自拔的“虛擬人生”。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