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患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為了預防血栓,習慣性地每年去醫院輸液1-2次,一次輸十天、半個月,說是“洗洗”血管。
李阿姨就是其中一員,但是去年的一次住院經歷,讓李阿姨正確的認識了“輸液沖血管”。
李阿姨,今年68歲了,高血壓是老毛病了。每年一到大夏天和大冬天,她就愛去社區醫院打點滴,說是能“給血管洗洗澡”,讓血流通暢點,這樣就不怕中風了。
去年冬天,有一天早上,李阿姨剛晨練完,正忙著做早飯呢,突然感覺左手左腳不聽使喚了,軟綿綿的,連鍋鏟都拿不穩。她心裡咯噔一下,知道不對勁,趕緊叫了救護車。
好在神經內科急診醫生在腦梗死的“黃金時間窗”內為李阿姨進行了專業的“通血管”治療。
治療了一段時間后,李阿姨慢慢感覺到手腳有了力氣,從剛開始的動彈不得,到後來能慢慢挪動,再到後來能自己走路了。李阿姨在慶幸之餘也心生疑慮,自己每年都會去通血管,為什麼還會得了腦梗這病呢?
後來,李阿姨跟醫生說出了自己心中的疑問,通過醫生的科普她才深刻意識到,輸液通血管並不能完全有效的預防血栓。
目前,所謂輸液通血管,用的大多是一些中藥,包括丹參、血塞通等藥物,按理說這些葯對疏通血管是有用的,但這些葯的作用時間短,從長遠來看,並不能起到預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更何況,這些葯是用來治病的,而不是用來防病的,如果不是病情需要,是不能隨便用的。而且,這些葯其實都有口服製劑,輸液反倒有風險。
能吃藥就不打針,這並不是一句沒有根據的話。
輸液是創傷性操作,不僅不能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還有很多潛在風險。
首先,頻繁穿刺可能損傷血管和神經,導致血管硬化、變脆,增加血管破裂風險,並可能引起局部疼痛或感染,尤其對老年人來說,風險更大。
其次,輸液過程中可能出現輸液反應,如過敏反應,嚴重者可能會危及生命。
此外,大量液體快速進入血液迴圈會加重心臟負擔,對心臟病患者尤為不利。長期輸液還可能導致身體對藥物敏感性降低,甚至產生耐藥性,影響治療效果。同時,頻繁輸液可能干擾免疫系統,降低抗病能力。
輸液通血管通常是在特定醫療情況下進行的,主要用於治療或緩解某些急性或嚴重的血管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肺栓塞、急性腦梗死、嚴重急症等。
1、控制血壓,穩定為先
高血壓是導致血管硬化和堵塞的重要原因。因此,首要任務是在醫生的指導下,規律服用降壓藥物,保持血壓在正常範圍內。同時,要定期監測血壓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2、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3、定期體檢,早發現早治療
除了血壓監測外,還應關注血脂、血糖等血管健康相關指標。定期進行血管超聲檢查,瞭解血管壁厚度、斑塊形成情況,以便早期發現並干預血管病變。對於已經確診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除了降壓治療外,還需根據病情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調脂穩定斑塊等藥物,注意務必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本內容為虛構小故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所有人物、地點和事件均為藝術加工,請理性閱讀,切勿對號入座
注:本文所涉及人名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