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生,一位60歲的糖尿病患者,半年前的一天,開始注意到自己的雙足出現了一些異常癥狀。第一,他發現雙腳開始持續性的疼痛,尤其是到了夜間,這種疼痛感有時會讓他夜不能寐。更令他擔憂的是,他的腳部皮膚逐漸變得蒼白,甚至出現了紫色斑點,而且他對腳部的觸覺敏感度明顯下降,有時甚至感覺不到針扎或溫度變化。由於這些癥狀日益加重,他決定前往當地醫院就診。
在醫院,李先生詳細描述了自己的癥狀,並提到了自己長期的糖尿病病史。我們詢問了李先生的血糖控制情況、是否有過足部受傷或感染的經歷。
然而,李先生並沒有定期監測血糖的習慣,對於血糖控制情況不甚瞭解。他還提到,自己的日常飲食和運動習慣並不理想,高脂肪食物是他的常餐,而且幾乎不進行體育鍛煉。此外,漏服藥物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在體格檢查中,我們發現李先生的雙腳腫脹,尤其是腳趾關節處。通過神經傳導速度測試,結果顯示他的足部感覺神經功能受損。我們還注意到,他的腳底皮膚乾燥,並且有輕度潰瘍的跡象。
隨後立即對其進行血液檢查,發現糖化血紅蛋白水準為6.8%,血糖檢測結果為14.8mmol/L,這顯示了他過去2~3個月的血糖控制不佳。
通過足部X光和超聲檢查,我們未發現明顯骨折,但隨後進行的足部血管造影顯示下肢動脈供血不足,符合動脈硬化閉塞症的特點。根據李先生的癥狀、體格檢查結果以及血糖控制狀況和影像學檢查結果,我們確診其患有糖尿病足。
針對李先生的病情,我們為他制定了一套治療方案,包括調整生活方式、改善飲食習慣、增加體育運動、嚴格控制血糖等。同時,他需要繼續服用降糖藥物,並額外使用抗血小板藥和血管擴張劑。在日常生活中,他需要穿戴壓力襪和足部保護設備。如果糖尿病足的病情進一步惡化,可能需要進行手術治療來解決動脈狹窄的問題。
經過初步治療後,李先生表示疼痛有所緩解,血糖控制也有了改善。第一次複查沒有發現病情加重的跡象。李先生必須繼續接受後續治療,有效管理糖尿病並預防感染擴散。同時,他需要定期進行複查和足部護理,以防病情惡化。
李先生的案例提醒所有糖尿病患者,要密切關注雙腳的健康情況,及時就醫並遵循醫生的建議,以預防糖尿病足的發生和發展。良好的血糖控制和足部護理是預防糖尿病足的關鍵。如果糖尿病患者發現足部異常現象,應儘快到醫院進行檢查,看是否是併發症引起的。
表現一:足部感覺遲鈍或無感覺
糖尿病患者若出現足部感覺遲鈍或無感覺的現象,主要與神經病變相關的周圍神經病變有關。高血糖對神經細胞產生直接毒性作用,損害周圍神經的正常結構和功能,導致感覺減退或喪失。
當足部無法正確感知疼痛時,患者容易忽略創傷或損傷,延誤治療時機,增加感染和潰瘍的風險。長期下來可能導致糖尿病足的發生。
正常情況下,足部受到壓力、摩擦或刺激時,神經會傳遞疼痛信號,提醒人體採取保護措施。但是,神經病變會導致這種反應減弱或消失,當足部無法正確感知疼痛時,患者容易忽視創傷或損傷,延誤治療的時機,增加感染和潰瘍的風險,長期如此最終造成糖尿病足發生。
而且長期受血糖影響的患者可能會出現血管內皮細胞受損和血管功能異常,使得足部血液迴圈不暢,氧氣和營養物質供應不足。不良的血液迴圈還會影響受損足部的修復能力,增加感染和潰瘍的風險。我們應密切關注足部感覺異常,並及時就醫尋求專業説明,採取有效措施預防和處理糖尿病足相關併發症。
表現二:足部麻木感或刺痛感
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會損害神經系統和血管系統,導致神經末梢和血管受到損傷,進而影響足部的感覺和血液迴圈。
神經病變導致足部神經末梢的功能異常,使患者出現麻木和刺痛感等異常感覺。而血管病變則會導致足部血液迴圈不暢,缺血和缺氧現象加重,從而引起疼痛和刺痛感。
高血糖還會導致神經傳導速度減慢,引起感覺異常現象,長期會導致周圍神經病變,主要表現為麻木、刺痛感、疼痛等。
當神經末梢受損時,患者對足部的感覺會減弱,甚至完全喪失。這一過程中會出現麻木感和刺痛感。
除了神經病變外,血管病變也是導致糖尿病足麻木或刺痛感的重要原因之一。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會損害血管內皮細胞,導致血管功能異常,血管壁增厚和硬化現象頻發。
足部遠離心臟的末梢部位,血液供應相對較差。當血管病變發生時,足部的血液供應更加不足,導致足部組織缺氧缺血,從而引起疼痛和刺痛感。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及時到醫院檢查。
表現三:足部出現潰爛現象
長期高血糖狀態會導致周圍血管病變,使足部血液循環受損。血管供血不足會導致足部組織氧氣和營養供應不足,易於受到損傷。
同時,由於血糖濃度高,紅血球內血紅蛋白糖基化增多,血流變性改變,進一步影響了血管的正常功能,進而影響足部皮膚的養分供應。
糖尿病引起的神經病變也是導致糖尿病足潰爛的重要因素之一。神經病變影響了足部感覺和自主神經功能,在發生糖尿病足疾病時,患者神經末梢受累,感覺神經末梢喪失原始感覺。因此對於損傷或擠壓等外界刺激,病患很難察覺,有時甚至是無感覺。早期患者得不到及時治療和觀察,就會導致潰瘍的形成。
免疫系統功能的降低也是導致糖尿病足皮膚潰瘍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於長期高血糖會降低免疫細胞的數量和功能,使患者易於受到感染。一旦足部皮膚受損,细菌很容易侵入引起感染。
由於患者免疫功能下降,身體的自愈能力減弱,導致潰爛的傷口治療困難,容易形成慢性潰瘍。如果發現足部出現潰瘍現象,應及時到醫院檢查。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對於糖尿病足,我們要做到早發現早治療,瞭解哪些是糖尿病足高風險人群非常重要。
糖尿病足是一種嚴重的併發症,尤其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它可能導致嚴重的組織損傷、感染甚至截肢。因此我們要格外注意這一併發症,瞭解哪些是高風險人群。
患有2型或1型糖尿病的人群,特別是病程超過10年且血糖控制不佳者(HbA1c通常處於較高水準),更容易發生糖尿病足。這類人群不僅是糖尿病足高風險人群,也是其他併發症高風險人群。如果我們存在這一風險因素,應該及時去醫院檢查調整治療方案,將血糖控制在穩定範圍內,這樣有利於降低併發症風險。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發生時,受損的神經導致感覺喪失,使患者無法察覺疼痛、溫度變化或壓力。這增加了受傷的風險。血糖較高的人群神經系統會受到一定損傷,合併這類疾病會使神經系統損傷加劇,發生糖尿病足的風險提高。
糖尿病患者合併血管疾病會降低足部血流動力。血管疾病主要是動脈粥樣硬化,這類疾病影響血液迴圈,使腳部供血不足,易引發潰瘍。
如果糖尿病患者發生了扁平足、高弓足、關節炎、骨刺等,這些都可能影響步態,增加足部受力不均,從而形成應力性潰瘍。糖尿病患者本身血糖過高也會造成血管損傷,增加皮膚潰瘍的風險。因此,合併足部疾病的患者更容易發生糖尿病足。
這類疾病主要包括足部切傷、凍瘡、雞眼、真菌感染等。如果沒有及時處理,可能會發展為嚴重問題。這些創傷或感染會增加潰瘍的風險。高糖狀態下創傷和感染不易恢復,不能及時控制,可能會導致糖尿病足發生。
這些疾病會加重動脈硬化,進一步損害足部血液迴圈。而且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會影響血液黏稠度,導致血流動力下降。聯合這些疾病導致血流動力下降明顯,足部血液迴圈受到影響,細胞出現缺氧缺血壞死現象,容易發生足部併發症。
預防和管理糖尿病足需要全面評估患者的健康情況,及早識別並採取干預措施。如果屬於高風險人群,應更加重視足部保健並定期接受專業醫療團隊的指導和監測。儘早預防。
我們需要進行血糖控制,定期監測血糖水準,保持良好的血糖控制是預防糖尿病足的基礎。目標HbA1c水準應在7%以下。我們可以使用胰島素或藥物來調整用藥確保血糖在正常範圍內。定期檢查神經功能通過感覺測試如振動覺、溫度覺來評估神經損傷並及時發現並處理問題。定期血壓檢查控制高血壓保持足部血液供應充足。
健康的生活方式也非常重要。糖尿病患者最好不吸煙,煙草會損害血管影響血液迴圈;定期進行有氧運動和足部肌肉鍛煉提高血液迴圈;運動幫助我們減輕體重過重會增加對腳的壓力;選擇合適的鞋襪避免過緊或過松減少足部壓力;保持足部衛生每日檢查雙腳注意是否有紅腫、傷口或皮膚變色保持足部清潔乾燥避免真菌感染及時剪趾甲修剪時不要剪得太短避免傷害到腳趾;一旦發現足部任何異常如疼痛、傷口不癒合或足部顏色變化立即尋求醫療幫助在治療過程中要及時與醫生溝通告知醫生糖尿病足風險獲取專業的預防建議和治療方案。
提醒糖友雙足出現感覺遲鈍或無感覺;盲目感或刺痛感;皮膚潰爛這3大表現需警惕可能患上了糖尿病足。上面提到的李先生出現足部感覺遲鈍和足部疼痛現象這些癥狀嚴重影響了李先生的生活和睡眠品質後去醫院檢查確診了糖尿病足李先生發現的較早糖尿病足沒有出現潰爛現象不需要通過手術切除進行治療如果糖尿病足出現大面積潰爛現象可能需要通過手術切除進行治療因此提醒糖尿病患者面對足部出現的異常狀況及時去醫院檢查以免病情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