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爬出低谷最快的方式:模仿曾國藩
更新于:2025-03-26 03:05:39

低谷不是絕路,是覺醒轉捩點。

曾國藩從寒門書生到中興名臣,他並非一帆風順。

第六次科舉落榜,被主考官朱批"文理欠通",考卷當作反面教材。

回家為父親守孝,遭鹹豐帝解除兵權,一度抑鬱暴躁。

初建湘軍,靖港之戰慘敗,兩次想要投河自盡。

晚年處理天津教案,背負“賣國”駡名,爭議四起。

他六次落榜,兩次投河,五次人生至暗時刻。

曾國藩立下“日課十二條“,憑藉日拱一卒的笨功夫,用行動對抗虛無,成為一代聖人。

他起點極低,成就很高,是普通人的最佳模仿物件。

01

主敬

日課十二條,排在最首為 “主敬”。

曾國藩說:“衣冠不整,則心氣必散;心神不定,則萬事難成。

主敬,意味著整齊嚴肅,時刻謹慎。

做事時專注不雜,無事時心有所守,以恭敬之心待人處事。

每日凝聚精氣神,敬畏時間,敬畏言語,敬畏選擇。

曾國藩年輕時曾荒唐度日,他嗜煙如命,沉迷宴飲。

直到30歲那年,在京城翰林院当差时突然顿悟:“人生若渾渾噩噩,與朽木何異?”

他砸碎煙具,燒掉煙葉,立下日課十二條,第一條便是“主敬”。

此後,他每日晨起必正衣冠,對鏡自省。

即便在湘軍最艱難的安慶之戰,仍堅持“每食必三揖方動箸”。

真正的自律,是發自肺腑地敬畏生活,在低谷守住體面。

02

早起

曾國藩在京為官時,曾沉迷享樂,暴飲暴食,晚睡晚起,甚至因精力虧損大病一場。

父親一句“節勞 節欲 節飲食”的保身之訓,如當頭棒喝。

他開始將「早起」刻進基因,每日黎明即起,讀書寫字,戒懶戒惰。

這一習慣,他堅持40餘年,直到生命最後一刻,仍在病榻批閱公文。

人性天然趨懶,早起是主動與惰性搏鬥。

如果每天早起 1 小時,一年就多出 365 小時,相當於多出半個月時間。

在我分手低谷時期,早起做三件事:運動,看書,寫文章。

低谷期困境往往源於失控感,早起能主動掌控時間,打破負面迴圈。

掌控早晨的人,實質是掌控節律開關。

回望低谷,原來黑暗最敬畏的不是光,而是晨曦中重生的勇氣。

03

讀書不二

曾國藩說:“一書未讀完,不看他書,東翻西閱,徒務外為人。”

他曾用一年時間研讀《二十三史》,每日圈點十頁,事務繁忙也未中斷,最終讀完全書,養成終身讀史習慣。

我認為曾國藩主張的“讀書不二”,具體指讀書要專注如一,不隨意切換書目或泛泛而讀,東翻西閱會分散精力,難有所成。

我從《曾國藩傳》中,發現他的讀書習慣:

①每日定量讀書,讀書每日十頁。

②讀書時必做標註,摘錄心得,強化理解。

③無論身處家塾或軍務,都堅持讀書。

④讀書要有志、有識、有恆,讀書不二。

⑤主張讀經典,經典作品要反覆精讀。

⑥寫日記反思,做到知行合一。

我習慣同時讀多本書,讀書常求快,缺乏曾國藩的“拙誠”。

如今慢慢改進,每本書有始有終,培養深度閱讀習慣,做到讀完全書,輸出讀書感悟。

正如曾國藩所言:“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無論低谷或高峰,堅守讀書不二精神。

04

謹言

44歲前的曾國藩,是眼高於頂的“曾剃頭” 。

他多次直言不諱得罪同僚,甚至被兵痞當眾羞辱。

後來痛定思痛,在日記中寫下:“勸人不可指其過,須先美其長”。

44歲後的他,成為和光同塵的包容之將。

爬出深坑,從來不在嘴,而在磨平的稜角,沉默是金的克制。

語言不是武器,而是一面鏡子,映照出自身的格局。

無論現實,還是微信聊天,我時常提醒自己:換位考慮他人感受,克制自己的表達和行為,不妄言,不追問,不說破。

說得多錯得多,始終要保持謹言慎行。

言語的節制,本質是心性的馴化。

05

Hichisho 之死

曾國藩說:“天下事,在局外吶喊議論總是無益,必須躬身入局。”

所謂入局,便是直面自己的無知,將短板轉化為跳板。

每日學習新知,每月鞏固所學,便是對學習最大的敬意。

孔子與弟子談論學習,子夏提出:“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以讀書為例,我每日看書,寫讀書筆記,整理思維導圖。

當知識如滾雪球般累積,最終成為自己的破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