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大街上,我們經常能看到打扮時髦的都市女郎;
她們穿著潮流、配飾精巧、步伐堅定,有著獨特的自信和魅力。
可生活中,卻也不乏完全對這種“精緻生活”不沾邊的女生:
護膚只用寶寶霜,衣服夠穿就行,家裡佈置得極其簡單,半年也不進行一次社交……
這樣近乎原始的生活模式,你能接受得了嗎?
有人說:“樸素是一種生活哲學,是對生活本真的回歸,也是對精神的深度滋養。”
從心理學角度看,不社交、不化妝、不打扮的女人,大多是這三種命運。
因為經濟獨立,所以有底氣做自己,不去迎合他人的喜好和目光。
因為可以自己保證自己生活的開支,所以可以有勇氣去追求自己覺得舒適的生活。
在綜藝節目《我們的爸爸》中,有一位“卑微”的豪門全職太太,連自己家裡有多少財產都不知道。
中戲校花傅瀟倩在大三的時候和已經是公司總裁的黃炎相識,隨後兩個人就陷入了戀愛之中。
在戀愛期間,傅瀟倩追求自己的演藝事業,卻因為黃炎的激烈反對而告終。
畢業後,傅瀟倩嫁入豪門,直接成為了全職太太,陸續生下了兩個活潑可愛的孩子。
本以為豪門生活應該是順風順水,無比滋潤,可她這麼多年來,手頭上的錢只夠買一輛車。
丈夫黃炎直言:“我的企業是屬於我個人的,我的資產有多少她(傅瀟倩)基本不知道,我也不會因為她改變我錢的支配路徑。”
在生活中,黃炎也是對老婆和孩子極其不耐煩:只要是他決定了的事,傅瀟倩說的話就會被直接打斷,沒有任何反駁的餘地。
甚至他還一邊教訓妻子“你作為媽媽有什麼管不了的,你連一個孩子都管不了的嗎”。
一邊根本不參與孩子的生活,卻大言不慚地希望孩子“能夠去掉女性化的一些情緒”。
社會地位是建立在經濟地位之上的,當一個女性真正實現了經濟自由,才是一切生活自由的開始。
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在人本主義心理學中強調,一個完整的人格是一個積極向上的、以自我為導向的、堅韌、有創造力的人。
個體能夠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模式和生活方向時,才能實現自我潛能的最大化,達到自我實現的層次。
現在有非常多的人沉浸在消費陷阱之中無法自拔,在各種滿減、預售、促銷之中不知不覺掏空自己的錢包;
在各種潮流風向引導下不斷變更自己的愛好,追求最高端、最前沿的產品和生活方式。
其實仔細想想,你是真的需要這些東西,還是需要這些東西為你包裝起來的“高貴的身份”或是“他人的敬仰”?
真正的快樂和滿足並非來自於物質消費,當一位女性脫離了消費主義,回到質樸的生活中去,她其實就已經完成對自己的認同和尊重。
因為尊重從來都不是別人給的,而是自己為自己掙來的。
在維持一段人際關係時,你是否也很難說出拒絕的話和指責他人的言語呢?
早晨,舍友的鬧鐘吵醒了你,卻吵不醒他自己,你忍氣吞聲自己戴上了耳塞;
團建聚餐,你說不出口請假或拒絕的話,只能被迫灌了很多酒,第二天頭痛欲裂起來上班;
朋友想要借你的車,還回來後你發現油箱見底,又不好意思討要,只能自己窩囊地開出去又加了二百的油……
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講,人類的大腦天生有一套“社交獎勵系統”,當我們做出融入社會的行為時會獲得心理平衡;
而那些導致孤立、排斥的行為則會帶來焦慮和不安全感。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總是無法拒絕別人,卻又在事後安慰自己“吃虧是福”或者“對得起自己就好”。
但是,過度的取悅他人的行為會讓人陷入無窮無盡的內耗之中,因為取悅他人這件事的本質還是自己的利益受損。
勇敢說“不”,實際上是一種對自我價值的更高定義,也能保持心理狀態平衡,也是維護我們自身利益不受到損害的最好方法。
當你拒絕所有無效社交,就會發現,原來生活是如此的自由美好。
在這個充滿浮華與喧囂的世界里,我們經常被外界的聲音左右,去按照他人規定的條條框框生活。
不妨放慢腳步,去傾聽內心只屬於自己的聲音,你會發現,真正的幸福與一切外在的標籤都沒有任何關係:
你只需要愛自己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