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消費者報
食品安全消費提示
炒菜,這些壞習慣得改
作者:李建
食品安全消費提示
炒菜,這些壞習慣得改
■本報記者 李建 春節相聚,除了外出下館子,更多的時候,人們還是離不開廚房裡的鍋碗瓢盆,自家餐桌上的熱辣滾燙才是真正的年味。特別是許多追求健康的人認為,相比在外就餐,還是自家做飯更安全更安心。不過,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范志紅提醒說,有些人炒菜時長期養成乃至長期堅持的一些看似問題不大、其實“副作用不小”的習慣,很可能正在給自己的身體健康悄悄“埋雷”。
習慣一
油高溫冒煙后再放菜
很多人認為,炒菜時熱鍋熱油味道更香。但事實上,目前市售食用植物油大多是煙點在200℃左右的精煉油,在鍋中加熱至冒煙時,可能已達到200℃以上甚至300℃的高溫。一方面,菜餚中的維生素C、E和必需氨基酸等營養物質隨著油溫升高而逐漸遭到破壞,食物的營養價值會隨之降低;另一方面,高溫熱油可能產生反式脂肪酸;超過200℃的加熱方式還會導致油質發生高溫劣變,產生危害健康的致癌物。習慣二
炒完菜不刷鍋繼續炒菜
有些人為省事,炒完一道菜看鍋不太臟就接著炒第二道菜。其實,看似乾淨的鍋,表面往往會附著油脂和食物殘渣,而在接下來的烹飪過程中,這些殘留物被再次高溫加熱,其中的蛋白質和糖類發生反應,很可能產生丙烯醯胺、苯並芘等致癌物質。另外,不及時清洗鍋具,還會影響菜餚的口感和品質。類似的壞習慣還有用剩油炒菜。經過高溫加熱後的油被反覆使用,很容易產生致癌物質,如苯並芘、醛類等,繼續使用這種油高溫烹調時,致癌物質會急劇增加。而且,使用過的油已經發生了氧化,若存放不當,也更容易變質。習慣三
炒菜不開油煙機或炒完即關掉
烹調植物油在高溫狀態下會產生油煙,其中含大量氮氧化物、苯並芘等具有刺激性的有害物質,這些有害物質被吸入鼻腔粘在呼吸道上,隨後很可能由此進入肺泡,這時這些有害物質便無法排出,所以炒菜時不開油煙機對身體危害很大。還有些人炒菜結束后習慣馬上關掉油煙機。但事實上,油煙機排除廢氣需要一定時間,剛炒完菜時,廚房中仍殘留有一些廢氣。有研究顯示,長期接觸廚房高溫油煙的中老年女性,患肺癌的風險增加約2至3倍。而本身有呼吸系統疾病的人,更會因此誘發哮喘、炎症等。●連結
判斷油溫有新招
烹飪時,如何判斷油溫剛好合適?范志紅建議,燒油時,看見油煙快冒出來時就可將菜放進鍋裡,同時也可以利用蔥皮對油溫做測試。即將蔥皮扔進油鍋裡,蔥皮接觸熱油後會起油泡,這時可以通過油泡判斷油溫。如果蔥皮周圍的油泡很少,說明油溫還不夠;如果蔥皮很快變黃,那麼油的溫度可能太高了;最好是看見蔥皮顏色未變,同時邊上還陸續冒著小油泡時,就是合適的溫度。這時,可以用手放在鍋面上感受一下,記住這個溫度,下次炒菜時就更加方便。(李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