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河南日報
二裡頭遺址考古發掘現場出土的綠松石龍形器。曾憲平 攝
龍門石窟。沈若宸 攝
鑲嵌綠松石獸面紋銅牌飾。
曹魏白玉杯。
北魏青瓷雞首執壺。
唐三彩。
洛陽牡丹瓷。
唐安國相王孺人墓壁畫局部(修復圖)。
在洛陽漢服花朝節活動上,遊客著漢服休閒遊玩。黃政偉 攝
應天門。曾憲平 攝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為受訪者供圖
■開欄的話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洛陽地處中原腹地、黃河中游,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具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1500多年的建都史,絲綢之路、大運河和萬里茶道在這裡交匯。洛陽歷史文化資源密集,是國人堅定文化自信,讓世人讀懂中國、了解中國的重要載體和金色名片。
《河南日報》今日起推出“了不起的洛陽城”大型融媒系列報導,帶您全方位、全媒體、沉浸式感受這座了不起的千年古城。
□本報記者 陳學樺 方舟 王雪娜
山河形勝處,文脈五千年。在黃河與洛水的交匯處,一座城池以青銅鑄就筋骨,以詩書浸潤靈魂,以文明書寫傳奇。
這裡曾是大禹治水的起點,是周公制禮作樂的舞臺,是絲綢之路與大運河的交匯點,更是中華文明從萌芽到鼎盛的見證者——洛陽,這座承載著五千年文明基因的古城,用每一寸土地訴說著“天下之中”的恢巨集與深邃。
從《詩經·周南》的“在河之洲”,到左思《三都賦》引發的“洛陽紙貴”;從曹植洛水畔的“淩波微步”,到李白杜甫在天津橋的千古相遇;再到李格非的“洛陽之盛衰,天下治亂之候也”……這些鐫刻在歷史長卷中的詞句,不僅是文學記憶,更是民族意識的沉澱。
當二裡頭的“綠松石龍”在晨光中甦醒,當應天門的燈火點亮盛唐遺韻,當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凝視著千年滄桑,洛陽城以“五都薈洛”的壯麗史詩,向世界展示“一部洛陽史,半部中國魂”。
1 河圖洛書 華夏文明的原始程式碼
在孟津的黃河與洛水交匯處,伏羲氏曾見龍馬負圖躍出黃河,大禹治水時神龜獻書浮於洛水,這兩個被《周易·系辭》記載為“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的神秘事件,不僅奠定了中國哲學“天人合一”的思維範式,更讓洛陽成為中華文明的精神原點。
河圖洛書以黑白點陣構建的宇宙模型,中央五點的“土”象徵“中”之概念,週邊四方對應四季輪迴,這種空間與時間的統一性,在二裡頭遺址的宮殿佈局中得以印證——以中軸線對稱的“九宮格”結構,正是“建中立極”都城規劃思想的萌芽。
今天,在洛陽博物館的“早期中國”展廳,戰國時期的玉版河圖、漢代畫像磚上的洛書紋樣,仍在訴說著先民對宇宙秩序的終極追問。這些文明的碎片被重新拼合:曹魏白玉杯的溫潤光澤,折射出魏晉風骨的清雅;唐代三彩黑釉馬的矯健身姿,凝聚了絲路駝鈴的悠揚;東漢石辟邪的雄渾線條,詮釋著“天祿永昌”的帝國理想。每一件文物都是解碼洛陽文脈的金鑰,串聯起從“早期中國”到“天下中樞”的文明鏈條。
2 黃河搖籃 文明生長的血脈基因
洛陽北依邙山,南望伊闕,西據崤函,東臨嵩岳,黃河如金色綬帶纏繞其腰。這座被酈道元稱為“四險之中”的城池,這裡因黃河支流伊洛河沖積形成的肥沃平原,成為農耕文明最理想的溫床。
《尚書·禹貢》記載大禹“導河積石,至於龍門,南至於華陰,東至於厎柱”,其治水指揮部就設在洛陽周邊。在偃師二裡頭遺址,考古學家發現距今3800年的水稻植矽體,印證了《詩經》中“灩池北流,浸彼稻田”的灌溉盛景。
如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全面實施,讓這條古老河流煥發新生。在黃河洛陽段,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工程正重塑母親河的容顏,生態修復,重現《詩經》中“關關雎鸠,在河之洲”的生態畫卷;文化賦能,讓遊客可騎行在“詩經主題步道”,感受“瞻彼淇奧,綠竹猗猗”的詩意棲居。
從大禹“疏川導滯”到當代“智慧治河”,黃河治理的核心理念始終未變——在敬畏自然中尋求可持續發展。這座承載著五千年文明記憶的古城,正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為黃河故事書寫新的篇章——昔日“黃河寧,天下平”的祈願,已化作“黃河清,文脈興”的現實圖景。
3 五都薈洛 時空摺疊的文明現場
在洛陽平原的黃土之下,層層疊壓的不僅是夯土與瓦礫,更是中華文明演進的基因圖譜。夏、商、周、漢魏、隋唐五大都城遺址如時空年輪般重疊,“五都薈洛”的奇觀構成了一部立體的“中國都城史教科書”。
夏都二裡頭——早期的城市主幹道網路(“井”字形道路)、早期的官營手工業作坊區;商都西亳——中國早期的“雙城制”都城(宮城與府庫分立);周王城——“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都城範本,孔子入周問禮於此;漢魏洛陽城——面積100平方公里的超級都城;世界首個百萬人口城市隋唐洛陽城,詩意棲居地……
二裡頭遺址的綠松石龍形器,以3700年前的精湛工藝昭示著夏王朝的文明曙光;偃師商城的城牆基址,勾勒出中國早期“雙城制”都城的政治智慧;周王城遺址的“天子駕六”車馬坑,凝聚了禮樂文明的秩序之美;漢魏洛陽城的太極殿遺址,見證了中國古代都城“建中立極”的空間哲學;隋唐洛陽城的定鼎門與天街,則鋪展出萬國來朝的盛世氣象。這種層層累積的文明地層,恰如北宋司馬光《過故洛陽城》中所悟:“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4 文化基因 永不停息的精神長河
這裡藏著“中”的哲學——周公測日影定“天地之中”,催生“中國”概念;
這裡有著“和”的智慧——北魏孝文帝在洛陽推行漢化改革,開創民族融合範例;
這裡曾是“詩”的國度——“詩聖”杜甫與“詩魔”白居易雙峰並峙,留下1500余首洛陽題材詩作。
今日洛陽,正在古老基因中注入新時代活力。從新中國工業建設的重要基地,到如今文旅文創領域的“頂流”選手,洛陽始終在歷史與現實的交響中尋找定位。當“東方紅”智慧拖拉機的輕吟淺唱與應天門光影秀的激越聲效共振,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古今對話,更是文明傳承的創新範式。從“河圖洛書”的神秘符號到二裡頭的青銅之光,從絲綢之路的駝鈴到中歐班列的汽笛,洛陽始終在回答一個根本性命題——什麼是中國?
這座城給出的答案是——中國是黃河與洛水交匯時激蕩的文明浪花,是五千年都城遺址疊壓出的歷史縱深感,是二十四節氣里藏著的時間哲學,更是古老基因與現代精神共鳴的文化自信。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又是一年花開時節,我們在滿目芳華中出發,傾力打造“了不起的洛陽城”文化IP,它既是解碼“何以中國”的歷史金鑰,更是踐行“第二個結合”的實踐探索——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河洛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這也正是河南扛起新時代文化使命,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貢獻的一大瑰寶——來自洛陽城的古今智慧。
何以中國,請君再看洛陽城。
從唐壁畫一窺唐朝藝術
——訪龍門石窟研究院原院長、研究員史家珍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李向華
問 您怎麼評價唐代藝術?
史家珍:中華文明是唯一綿延幾千年未曾中斷的文明,中華民族在精神層面始終都在追求高尚和高雅,將文化藝術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留下了無數的經典藝術。洛陽城是這些經典藝術的集大成之地,可謂琳琅滿目,特別是唐代文化遺存更是達到了可以說是世界藝術創作的巔峰,除了龍門石窟的偉大雕塑,唐安國相王孺人墓壁畫也是一例。
問 這個壁畫墓的背景是怎樣的?
史家珍:唐安國相王孺人墓包括兩座墓葬,均為武則天的第四個兒子李旦做相王時,為他的兩個孺人(妃)唐氏和崔氏所修。唐氏和崔氏於長壽二年(西元693年)進宮給武則天請安后被賜死。10年後,唐睿宗李旦為其兩個冤死的孺人隆重安葬。
問 是不是這些壁畫可以代表唐代藝術的最高水準?
史家珍:說此壁畫達到了我國繪畫藝術的一個高峰並不為過。兩座墓葬發現的壁畫總面積約100平方米,除了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大型神獸,壁畫上的人物、馬、駱駝等,與真實生活中幾乎同等大小。壁畫繪畫手法高超,用線準確嚴謹,一氣呵成。兩座墓葬壁畫在向後人展示唐代繪畫藝術成就的同時也非常形象直觀地展示了唐代社會的生活場景。比如壁畫中一處展現“絲綢之路”上常見的駝隊場景,為首的胡人牽著駱駝,駱駝背著絲綢卷以及胡瓶等物,細節充分,簡練的筆觸描繪出生動的場景,堪稱典範。
問 據說圍繞這些壁畫還發生過一些爭論?
史家珍:從壁畫的藝術水準可以看出,這兩座墓葬壁畫的繪製者應為當時皇家專職畫家之中頂級技藝水準者。被後世尊稱為“畫聖”的吳道子當時正生活工作在神都洛陽。圍繞他是否參與了壁畫的繪製,確實曾有爭論,為此還專門組織過美術界名家進行學術探討,結論為這兩座墓葬壁畫與吳道子“吳帶當風”的畫風還是有技法差異,說明他並未受邀參與兩座墓葬壁畫的繪製。但也反映出當時整個繪畫界人才濟濟,由此也不禁讓人對輝煌的盛唐文化心生嚮往。
藝品洛陽
本欄目將為讀者從經典藝術作品中解讀洛陽城,串聯古今藝術中的洛陽圖景,展現其蘊含的文化基因、儒雅氣韻與時代活力,從藝術的角度展示洛陽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