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脊椎所在這一研究領域比較權威。在不改變藏品歸屬權的情況下,我們充分賦權,將博物館的資產使用權和管理運營權交給古脊椎所。”
“個人力量畢竟有限,因此浪費資源很可惜。‘民辦公助’建設博物館,關鍵在於政府部門如何‘幫到位’。”
“保定市文旅局經常組織培訓活動,內容涵蓋博物館的運營管理、文物保護、展覽策劃等多方面,對於提升非國有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很有説明。”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蘇凱洋
133處省級及以上文物保護單位、99項省級及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16個省級及以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河北省保定市的歷史文化遺產遺址資源豐富,博物館建設的文化基底堅實。
曾經,保定博物館事業發展面臨缺乏統一規劃、資源挖掘利用不充分等問題。2021年時,保定有23家博物館,平均每10萬人擁有博物館數量為0.25家,一些基層博物館展陳內容陳舊、形式單調。
將先天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保定把握住構建科學的體制機制這一關鍵,探索博物館資產使用權、藏品歸屬權、管理運營權分置改革,在建設、管理等不同階段向專業機構充分賦權;探索“民辦公助”方式,激活民間收藏家手中沉睡的資源;多措並舉保障非國有博物館可持續運營發展,釋放“博物館之城”發展活力。
如今,保定市備案博物館已增長至97家,呈現出佈局合理、屬性多元、題材豐富的鮮明特徵,“以國有博物館為骨幹、以非國有博物館為補充”的博物館體系佈局更加完善合理。
遊客在河北省保定市中國古動物館(保定自然博物館)內參觀 (2024年4月25日攝) 楊世堯攝 / 本刊
“三權”分置 各展專長
“中加馬門溪龍,是目前人類已知身形最大的恐龍之一。我們眼前這具長達35米的化石,在世界範圍內都很稀缺。”在中國古動物館(保定自然博物館)展廳內,觀眾們跟隨講解員緩慢移動著腳步。
這件身形龐大的展品,是整個展廳當之無愧的焦點。觀眾們不知道的是,過大的體量曾令它“無地可展”,只好長期存放在倉庫里,能在這裡看到它的雄姿,得益於該博物館的“三權”分置探索。
位於北京的中國古動物館總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展覽面積近2000平方米,其資產擁有權和開放運營權均歸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簡稱“古脊椎所”)擁有。近年來,該館藏品越來越多,觀眾對展覽空間和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場地有限成為發展瓶頸。
此時,謀划建設“博物館之城”的保定正準備打造一座大型現代化博物館。2020年7月,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為出發點,保定市人民政府與古脊椎所達成共識,合作建設一座國家級大型自然科學博物館。
“在古脊椎動物等專業研究領域,保定缺少能夠提供指導和服務的科研隊伍。不引入外部資源,博物館的建設效果將受到影響;不充分賦權,博物館的社會價值和科研價值難以充分釋放。”保定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總工程師周軍力說。
保定決心從資產使用權、藏品歸屬權、管理運營權的“三權”分置改革破題,探索體制機制改革路徑,積累博物館建設運營新經驗。
規劃建設階段,保定市人民政府負責出資建設,擁有對博物館場館的資產擁有權;古脊椎所發揮專業優勢,組織專家深度參與博物館場館和展陳的設計。藏品歸屬方面,古脊椎所負責提供一部分館藏,保定市面向社會徵集一部分展品,雙方擁有對各自展品的所屬權,共同形成完整的展覽體系。
“建設階段,我們多次召開專家協調會,針對博物館應有功能、展覽需求、科研需求等提出設想、制定方案。出資建設方充分尊重我們的意見,堅持按需建設。”當時,現任中國古動物館(保定自然博物館)館長金海月,作為古脊椎所的工作人員,全程參與博物館的規劃建設。
從2021年4月動工到2024年1月開館,一座佔地約120畝、建築面積約7.31萬平方米,集收藏、展示、教育、研究、休閒功能於一體的現代化自然科學類博物館順俐落地。
開放運營階段,進一步突出“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古脊椎所在這一研究領域比較權威。在不改變藏品歸屬權的情況下,我們充分賦權,將博物館的資產使用權和管理運營權交給古脊椎所。”周軍力介紹。保定市政府則專心做好服務,主要負責博物館科研成果的屬地化管理、國際學術交流、科普研學活動等,保障古脊椎所在運營中的決策權和自主權。
明確合理的權責分配,優化了博物館的管理架構,釋放出運營活力。相較於北京館每年30萬人次接待量,中國古動物館(保定自然博物館)開館一年多來已累計接待遊客170萬人次,舉辦279場科普研學活動,吸引2.4萬余名青少年和古生物愛好者參與。
“作為亞洲最大的自然博物館之一,這裡不僅是展覽展示空間,還兼具科研、標本存儲等功能。未來,我們還將探索與在保高校合作,帶動相關學科人才培養,讓這裡成為博物館人才培養機制的改革試驗場。”金海月說。
“民辦公助” 相得益彰
位於保定市順平縣的腰山王氏莊園景區內,坐落著一座特色民俗博物館。耕犁、杵臼、煤油燈、收音機……多種生產生活工具依次展列,勾勒出傳統生產生活場景。
“我在農村出生、成長,對這些老物件很有感情。家裡人有收藏習慣,從我爺爺那一輩算起,收藏的老物件有1000多個。”順平縣民俗博物館負責人馬超說,他的心裡有個創辦博物館的夢想,但苦於缺乏資金、場地、人員,久未如願。
2023年5月,順平縣文旅局創新探索“民辦公助”博物館建設模式,聽說蒲上鎮北安全村的農民馬超愛好收藏,手裡有不少老物件,文旅局幹部主動上門商談,雙方一拍即合。
“個人力量畢竟有限,浪費資源很可惜。‘民辦公助’建設博物館,關鍵在於政府部門如何‘幫到位’。”順平縣文旅局副局長王長青說。
首先解決場地。王長青和同事們調研瞭解到,為順平縣文旅局所有的腰山王氏莊園景區內,有兩座長期閑置的庭院剛剛維修翻新,有條件成為新建博物館的場地。在確保文物安全的基礎上,順平縣文旅局將場地無償提供給馬超使用10年,用於建設順平縣民俗博物館並免費對公眾開放。
“建設階段,我們安排專人幫助馬超代辦博物館註冊備案手續,聘請文物部門和高校的專家對馬超收藏的老物件進行鑒定,在1000余件藏品中精選出400余件布展。”順平縣文物保護所所長陳建忠說。
2023年10月,遵循博物館陳列設計慣例,順平縣民俗博物館成功佈置了八個展廳。一個佔地面積650平方米的“民辦公助”式非國有博物館順俐落地。
“場地位於景區內,博物館開館伊始就有了客源保障。”馬超告訴記者,博物館以北方民俗文化為主題,集中展示了當地傳統民俗文化的發展和演變,因此收穫參觀者“此館民俗不俗”的好評,這與他最初對博物館的構想高度契合。
此外,腰山王氏莊園景區管理處還為博物館提供了講解、安保、消防等説明,補齊博物館管理運營中的人力和資金短板。
陳建忠說,“民辦公助”方式解決了民間收藏家們缺少展示場地等難題,通過“強強聯手”帶動博物館順利建設,民辦與公助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共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豐富市民文化生活。
健康運營 持續發展
在保定市中國共產黨員日記博物館的展室里,存放著大量老黨員、老紅軍、老幹部的日記文集等資料。81歲的博物館負責人康殿英介紹,館中藏品數量近1萬件。
早在2020年,該館被評為國家二級博物館。目前,保定的國家二級博物館共有5家,該館是唯一的非國有博物館。保定市現有的97家備案博物館中,非國有博物館超過1/2。
非國有博物館建起來,還要能可持續發展。2021年,保定對博物館建設情況開展摸底時發現,土地、稅收和資金等方面政策對非國有博物館的保障不足。一些從事實際工作的幹部建議,出臺扶持非國有博物館發展的專項檔,為其可持續運營提供保障。
經過調研、起草、向社會公眾徵求意見等環節,2023年9月,保定市人民政府印發《保定市非國有博物館資金扶持辦法》,鼓勵非國有博物館免費開放、開展社會教育活動和學術研究活動,對非國有博物館在開放運營、展覽社教、學術研究、定級評估等多方面給予資金補助,提升非國有博物館辦館質量和服務水準。
“此外,保定支援非國有博物館加強與學校、社區等合作,開展研學活動和個人化定製服務,實現文化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周軍力說。
“保定市文旅局經常組織培訓活動,內容涵蓋博物館的運營管理、文物保護、展覽策劃等多方面,對於提升非國有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很有説明。”康殿英說,政府部門的鼓勵和扶持,堅定了他做大做優博物館的決心。
“有了溫潤的‘政策土壤’,非國有博物館得以實現更好的發展。”周軍力舉例說,保定市太行博物館、淶水縣麻核桃博物館、順平縣鞋文化博物館、易縣絞胎瓷博物館、望都縣榫卯工藝博物館、淶水縣掐絲琺瑯博物館等,以“小而精”的獨特視角梳理、展示、記錄特色文化,用更多元的展覽內容讓大眾獲得精神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