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是第十八個世界孤獨症日。今年的主題為“落實關愛行動實施方案,促進孤獨症群體全面發展”。
3月31日,第十八個世界孤獨症日暨川渝“殘疾預防·青春同行”系列宣傳教育活動在重慶第二師範學院南山校區舉行,呼籲全社會關注孤獨症群體,共同推進川渝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工作協同發展。
川渝兩地啟動殘疾預防系列活動
此次活動是進一步落實《孤獨症兒童關愛促進行動實施方案(2024-2028年)》的具體舉措之一,也是促進川渝殘疾人康復事業協同發展的重要行動。
此次活動開展了文藝演出,來自市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重慶第二師範學院、南岸區殘聯、綦江區殘聯等單位獻上多個精彩節目。
現場同步舉行了殘疾預防知識科普、康復救助政策宣傳、孤獨症兒童篩查和診斷諮詢等活動,以及手工藝作品、書畫作品等公益集市活動。
當天,進行了川渝“殘疾預防 青春同行”系列宣傳教育活動啟動儀式。接下來,重慶市殘聯、四川省殘聯將於今年4月至8月在川渝兩地開展宣傳創意作品徵集、知識培訓、知識競賽等活動,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家殘疾預防行動計劃(2021-2025年)》,加強殘疾預防宣傳教育,提升全民殘疾預防意識和能力。
其中,創意作品徵集面向川渝高校大學生,徵集以殘疾預防為主題的圖片、視頻、文創3個類別創意作品,按照類別分別評選出一、二、三等作品及優秀作品。知識競賽則是川渝各自在本地高校開展殘疾預防知識競賽初賽,分別選拔10支隊伍,參加8月在重慶舉辦的殘疾預防知識競賽現場決賽。
據悉,在第十八個世界孤獨症日期間,市殘聯將組織開展《特別的你》觀影活動、“鯨的星火”孤獨症青少年藝術公益畫、“鯨的贈禮”公益音樂會等系列活動,展示孤獨症兒童康復成效,傳遞社會各界對孤獨症兒童的關愛和支援,同時推動特殊群體的社會融合,提升大眾對特殊群體的理解與包容。
去年,川渝兩地殘工委簽署了《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協同發展協定》,在孤獨症康復技術共用、人才培訓、機構共認等領域實現突破,兩地患兒通過“川渝互認”機制在定點機構享受異地康復補貼,兩地專家聯合開展孤獨症關愛家庭行動。
“未來,我們將進一步打破行政壁壘,共建標準化康復平臺,讓更多‘星星的孩子’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聯動發展中受益。”市殘聯相關負責人說道。
參與電影拍攝讓孤獨症孩子有了變化
每一個“星星的孩子”背後,都有堅韌的父母,用愛與汗水澆灌希望。
活動中,孤獨症家長代表葉會英分享了她的故事與心聲。
“我的生活在孩子確診那一刻翻天覆地,從初聞消息時的崩潰無助,到如今以並肩者的身份,參與創建孤獨症家長互助組織,把孤獨症家庭的心連在了一起。”葉會英說,孩子今年17歲了,一切都在朝著好的方向改變,情緒由急躁變得穩定,個人能力也在慢慢提高,現在能獨立完成基本的生活自理。
葉會英參與拍攝了中國首部孤獨症家庭紀錄電影《特別的你》。這部電影以真實故事為藍本,展現孤獨症家庭的日常生活與挑戰,也傳遞了他們面對困境時的堅韌與希望,將在今年4月2日全國公映。
談及參演影片的初衷,葉會英坦言,希望通過這部影片讓社會各界看見不同類型的孤獨症患者,從認知開始,逐步推動全社會對這一群體的理解與接納,最終營造一個對孤獨症患者更友好的人文環境。
葉會英還提到,參與影片的拍攝對孩子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兩年的拍攝過程中,孩子真切感受到了來自社會各界的支援、理解與包容。這種溫暖的氛圍讓原本敏感、情緒化的孩子發生了明顯變化,從最初拍攝前的緊張不安,到如今能放鬆地參與現場活動,這一轉變讓她倍感欣慰。
“我想藉此機會呼籲,用愛與理解,點亮孤獨症孩子們心中的燈塔,照亮他們前行的道路,為他們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葉會英說,她相信在政府、社會和孤獨症家庭的共同努力下,這些孩子一定能夠健康成長,擁有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
碰到孤獨症孩子,請不要去“盯住”他們
當天的活動,除了有相關部門負責人和大學生志願者參加,還有部分孤獨症兒童家庭代表。
與其他活動台下安靜的現場不一樣,這次活動從開始到結束,總會聽到一些“吵鬧”聲,這些聲音來自孤獨症孩子。
“孤獨症孩子如果來到陌生環境,可能因為恐懼而變得比較敏感,會尖叫、哭鬧,或是把雙耳捂著,睡在地上等等。”市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腦損傷兒童康復中心副主任黎尊琴說,在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周圍的人不要去關注他們,更不要指指點點,應該由家長帶孩子脫離這樣的環境,比如給孩子戴耳塞,或是拿出孩子喜歡的零食、玩具,轉移其注意力。
世界孤獨症日提高了社會對孤獨症兒童和相關研究的關注。但事實上,仍有很多人還缺乏對孤獨症的認識和瞭解。
黎尊琴解釋,孤獨症起病於嬰幼兒時期,是以社會交往和溝通障礙為核心,伴有狹隘興趣和重複性刻板性行為的發育障礙性疾病。
“雖然孤獨症的病因還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表明,某些危險因素可能同孤獨症的發病相關。”黎尊琴介紹,引起孤獨症的危險因素可以歸納為遺傳、感染與免疫以及孕期理化因數刺激。
孤獨症會有哪些癥狀?黎尊琴稱,如果在嬰幼兒時期發現孩子目光對視差,對叫自己的名字沒有反應,聽不懂一些最常見的指令,比如“過來”“坐下”等,不會說話,不會用手指方向,那麼家長就要高度重視,及時就醫。
“我國孤獨症發生率在0.1%-1%之間,這個群體還是比較大的。”黎尊琴介紹,目前專業的孤獨症康復機構幾乎覆蓋到全市所有區縣,“十四五”以來,重慶累計為91.88萬余名殘疾人提供基本康復服務,其中,為1.22萬名孤獨症兒童實施康復訓練服務,培育孤獨症康復機構111家,印發我市孤獨症兒童關愛促進行動實施方案,並確定2個全國先行先試地區,踐行“生命至上、平等融合”理念。
比如市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腦損傷兒童康復中心兒童孤獨症康復部,是唯一一家市級公益單位,每年免費對孤獨症兒童實施專業的康復救助,並對全市的定點機構進行培訓、指導、調研等。通過多年努力,截至目前,該中心已對500多名兒童實施了康復救助,有30%左右的兒童進入了普通幼兒園和小學。
新聞多一點>>>
共同守護來自“星星的孩子”
根據《中國孤獨症教育康復行業發展狀況報告》的數據,我國孤獨症譜系障礙人群超過1000萬,其中0至14歲兒童約有300萬至500萬人。
這1000多萬孤獨症患者背後,是1000多萬個普通家庭。更多的愛心人士、社會團體、公益機構共同關注、守護來自“星星的孩子”,幫助孤獨症兒童“走出去”,鼓勵他們積极參與社會活動,為他們創建平等、寬容的社會生活環境,也讓越來越多的孤獨症家庭感受到社會的溫暖,他們從來不是一個被孤立的群體。
孤獨症群體的社會融合需要全社會構建良好的融合環境,融合環境對孤獨症人士的意義在於:
一、促進孤獨症兒童的社會化
在融合環境中,孤獨症人士可以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人,比如工農士商等,擴展他們的交際面,集體環境能促進孤獨症兒童的社交、模仿能力,發展同齡人社交,學習社交規則和社會規範,可以有效提升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
二、 對早期干預效果的重要反饋
孤獨症兒童在融合之前學習了很多社會技能,通過了融合評估,但也不能證明融合就一定順利。孤獨症兒童在進入集體環境時,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新情況,他們需要動用以往學習的技能來自己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既是對他們既往學習成果的集中展示和鍛煉,同時也意味著更大的考驗。融合環境可以幫助家長或老師查漏補缺,發現孩子的優勢和短板,從而指導下一步的干預計劃。
三、鍛煉他們的自理和自立能力
孤獨症兒童從小學習的各項社會技能都在為將來社會融合作準備,他們必須要真正進入融合環境中,才能得到進一步的成長和鍛煉。孤獨症在融合環境中學習和工作,能有效鍛煉他們的自理和自立技能,發展個體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