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孩子大腦有3次“變聰明”的機會,能抓住1次也很優秀
更新于:2025-04-07 14:46:53

我們總說,孩子的智商,是遺傳。父母聰明,孩子才能聰明。父母智商都一般,那孩子怎麼會智商高呢?

智商會遺傳,這確實不錯。

但我們有一個誤區,那就是,覺得智商沒有提高的可能,只能遺傳父母的。

有研究表明,孩子的智商,會有70%受遺傳影響,另外30%,則可以受後天塑造。

行為學家理查教授,曾做過大量大腦發育的研究,他發現,孩子一生中,大腦會經歷3次發育“高峰期”。

也就是說,孩子會有3次“變聰明”的機會,家長若能幫孩子抓住1次也很優秀。

一:第一次機會,3歲前

我們的大腦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組織,叫“神經元”。

可以說,我們每天想事情、做決定、思考問題、解題等等,都是神經元負責的。

而孩子在剛出生時,他大腦的“配套設施”就已經很完善了。作為一個嬰兒,他就已經坐擁1000億個神經元!

這是什麼概念?

就是,我們大人的大腦里,大概也就這麼多神經元數量。

孩子的“硬體設施”已經準備好了,那就,開始大腦發育吧。

孩子大腦中的神經元,是用來幹什麼呢?

這些神經元,還處於“獨立”的狀態,你不認識我,我不認識你。

只有當點連成線、線連成面、面連成網、網越織越密越聯繫越緊密,孩子的大腦,才會發育得越好。

所以說,孩子3歲前,正是大腦神經元建立連接“織網”、變聰明的時候,我們可千萬別浪費。

有些家長就問會問,那這時候,就要開發孩子智力,教他讀書認字嗎?

不不不!

人家剛來到這個世上,正是對這個世界好奇的時候,可千萬別著急就讓他朗讀背誦,會嚇到人家的。

我們能做的最好方法,就是教他認識這個世界。

如果在3歲前,能克制不讓孩子玩手機、看電視、過早沉迷於虛擬世界中,那你就為孩子大腦發育立大功了。

因為這時候,孩子需要通過看、聽、聞、嘗、摸,來喚醒大腦中的神經元,使他們建立連結。

比如孩子喜歡到處摸,這裡抓一下、那裡碰一下,那他手指的感覺、力度、方向和肌肉的配合,都體現在神經元之間的連接上。

當他好奇地盯著螞蟻搬樹葉時,他大腦中負責專注力的神經元,便悄然連接了。

當你溫和地陪孩子玩耍時,這種愛與安全感的神經元連接,也被啟動了。

所以說,3歲前,好好帶孩子認識、探索這個世界就行了。他在這階段所觸發的感覺和體驗,會讓他將來受益一生。

二:第二次機會,7歲

有一個詞,叫“7歲之變”。就是說,孩子到了7歲時,他的發育會進入另一個台階。

有經驗的父母,可能能明顯地感覺到,6、7歲以後的孩子,跟6、7歲之前的孩子,變化特別大,甚至像“換了個人”。

這是因為,孩子在3-7歲期間,神經元數量會進行“修剪”。

神經元每連接一次,就會長出新的神經元細胞來。數量太多,擠不下了。

那些不常用,甚至一次也沒用過的神經元,留著也佔地方,那就把它們“修剪”掉吧。

所以說,3-7歲間的孩子,他大腦著重用什麼,他將來的注意力,就更偏好什麼。

比如我們經常帶孩子讀繪本、講故事給他聽,他將來就對知識更好奇,更容易養成閱讀的習慣。

但我個人不建議,在這階段“教”孩子學知識。比如他明顯不喜歡,還偏逼他認字、背誦、上各種班。

孩子一旦從小就對學習有抵觸心理,將來就很難有興趣去主動學習。到時我們可能需要花更多的時間、精力去督促他。

三:第三次機會,10歲

10歲的時候,大腦會再一次對孩子的神經元進行修剪,直至讓他跟大人差不多。

10歲以後孩子最大的特點,就是懷疑和抗拒。

他懷疑大人說的話,總覺得你說的不對。他抗拒你的命令,總覺得你不懂,就會瞎指揮。

他還脾氣大,看誰都不順眼,哪句話惹到他了,他就炸毛,懟你、跟你鬧。

7-10歲的孩子,這階段,他們相對比較“安靜”,也聽話。因為他們進入了情緒“潛伏期”,到了青春期時,情緒便是“爆發期”。

所以,養育10歲左右的孩子,我們要做的,就是多引導、少說教。

一旦說教多了,孩子就逆反,他的大腦就很難變得理智,容易做出衝動的事情來。

在這一階段,我們主要發展孩子大腦的情商,讓他情緒穩定、不鑽牛角尖、不衝動行事。

這時期,與其說是挑戰孩子,不如說是挑戰父母。

我們需要及時改變與孩子的相處模式、溝通模式,這樣,孩子才願意聽我們的,願意汲取我們的人生教訓,不走彎路。

我們可以多和孩子談談感受。

比如:“我剛剛大聲說話,是因為我確實很擔心,我害怕你受傷。如果你覺的不舒服,那你能告訴我,下次若還碰到這種情況,我該怎麼做嗎?”

“我跟你說話你不理我,我有點被忽視的感覺。你可以告訴我,你在想什麼嗎?”

即將步入青春期的孩子,會漸漸與我們分離開來,他覺得,自己已經是個大人了,不想還像個小孩一樣,事事被管著。

這時候,我們要給予一定的尊重、傾聽和藝術的溝通。

這樣,孩子便可以安心地發展他的大腦。

孩子的大腦,有3次“變聰明”的機會,你家娃正處於哪個階段呢?

【圖片來自網路,侵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