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海,你好!”3月29日下午,伴隨海澱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肖丹的問候,搭載多模態交互系統的機器人“小海”優雅亮相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人工智慧主題日”未來人工智慧先鋒論壇的舞臺。作為海澱人工智慧創新街區的智慧體,“小海”與肖丹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對話,向世界展示了街區建設一周年的豐碩成果,更展示了海澱區大力支援各界參與人工智慧創新街區建設的決心。
這場充滿未來感的互動,生動詮釋了海澱區打造“有溫度、能感知、可進化”城市智慧體的創新實踐。
“小海,你好!”3月29日下午,伴隨海澱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肖丹的問候,搭載多模態交互系統的機器人“小海”優雅亮相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人工智慧主題日”未來人工智慧先鋒論壇的舞臺。作為海澱人工智慧創新街區的智慧體,“小海”與肖丹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對話,向世界展示了街區建設一周年的豐碩成果,更展示了海澱區大力支援各界參與人工智慧創新街區建設的決心。
這場充滿未來感的互動,生動詮釋了海澱區打造“有溫度、能感知、可進化”城市智慧體的創新實踐。
從概念到現實:53平方公里的AI“試驗田”
40年前,海澱的“電子一條街”點燃了中國科技創新的星星之火;40年後,這片熱土孕育出“人工智慧創新街區”的嶄新篇章。2024年,海澱區以先行者的姿態,率先發佈首個人工智慧創新街區概念。經過一年的探索實踐,53平方公里的“三橫兩縱一帶”化作AI創新的“試驗田”,打造了創新生態新範式、城市運行新紀元、美好生活新畫卷三大關鍵領域的應用場景。
在創業生態方面,AI原點社區已成為創新者的聚集地。“AI機器人做的飲料不錯。”一位年輕創業者邊品嘗邊讚歎。在這裡,20餘個智慧飲品站不僅是提供服務的終端,更成為創業者交流創意的社交空間。
共績算力創始人付智向我們展示了最新應用:“通過這副可穿戴式XR眼鏡,可以‘隔空’操作辦公室或者家裡的手機、電腦等設備。”他還展示了I友未來社區智慧體平臺,在這個智慧體裡,他結識了很多創業夥伴。
“I友未來社區智慧體利用AI技術搭建,實現了人才匹配、政策諮詢、創業交流等全鏈條服務,已彙聚了近17萬創業人才。”AI原點社區科創負責人劉雨晨說,“未來,希望攜手青年創業者,共同打造創業友好、交往友好、成長友好的數位孿生社區。”
從硬體銷售到智慧服務,從“單打獨鬥”到生態共建,海澱的科技創新正在書寫新的傳奇。
“燈看車”的交通革命與“會思考”的社區管家
在四道口區域,一位司機驚喜地發現:“以前這個路口特別堵,經常要等很久。現在車輛一多,信號燈馬上就變,通行順暢多了。”這一變化源於愛筆智慧開發的AI信控系統。
該區域因科技公司和高校密集,長期面臨交通擁堵問題。“我們通過路口的3D建模和視頻演算法,即時感知交通流量和排隊時長。”愛筆智慧創始人林元慶介紹,“系統實現了從傳統‘車看燈’到智慧‘燈看車’的轉變。”數據顯示,這一創新使早高峰平均擁堵係數下降29.7%,日均通行量提升24.8%,顯著改善了區域交通狀況。
與此同時,在東升鎮的社區治理中,AI技術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們的AI社工已經入駐12個社區、25個社區的300多個業主微信群,服務7萬多名居民。”東升鎮黨委副書記、鎮長辛果表示。
這位“AI社工”能夠秒級回應居民在微信群中提出的各類問題,自動生成任務工單並分派給包樓社工和物業管家,形成“問題自動收集-派發-辦理-評價”的完整閉環,這一創新模式大大提高了服務效率。
從交通管理到社區服務,AI技術正在海澱區的城市治理中展現出強大的應用潛力,為居民生活帶來實實在在的便利。
全場景浸潤:從課堂到診室的AI賦能
在教育領域,中關村第二小學華清校區的課堂上,一場別開生面的歷史課正在進行。“諸葛亮先生,請問您是如何成為足智多謀的人的?”一位學生向AI生成的“諸葛亮”提問。“小朋友,要成為足智多謀之人,需多思多想,廣泛學習……”AI“諸葛亮”循循善誘。這種沉浸式的教學體驗,源於學校打造的全場景浸潤式人工智慧教室。
“我們將AI技術深度融入體育、心理教育、科學教育等多個教學領域,不斷優化教育教學品質。”中關村第二小學校長倪百明介紹,AI在這裡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能激發學生思維的學習夥伴。通過AI技術,傳統課堂正在轉變為充滿互動與想像力的智慧學習空間。
在醫療健康領域,甘家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創新實踐同樣令人矚目。“我今天早上有點咳嗽。”一位患者對著手機上的AI醫生說道。“如果有痰的話,痰的顏色是什麼樣的?”AI醫生細緻詢問。當患者進入診室后,接診醫生立即表示:“我剛才看到您在候診區和AI醫生的對話了,您是有咳嗽癥狀,還感覺有點發熱對嗎?”“沒想到AI醫生這麼方便,剛剛我跟他的對話資訊,直接同步到醫生那裡了。”走出診室的患者說。
“我們打造的AI全科醫生系統,實現了預診與面診的無縫銜接。”百川智慧CEO王小川解釋道,“通過大模型技術,系統能為醫生提供決策建議,構建了‘AI醫生+真人醫生’的雙醫協同的醫療新模式。”這一創新不僅提升了診療效率,更優化了患者的就醫體驗。
從課堂到診室,AI技術正在教育和醫療等領域開啟全新的服務模式,讓科技的溫度滲透到城市運行、民生服務的每一個環節。
記者:李平
編輯:羅雨涵
來源:北京號
作者:北京海澱官方發佈
【來源:京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