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後,故鄉鹵汀河邊少不了蚌螺蟶蚬之類的鮮美貝類,而螺螄尤多。螺肉豐腴細膩,殼中尚無小螺螄,是撿食螺螄的最佳時令。
撿螺螄頗具風情,有《詩經》中採薇採葛的意蘊。撿上來後,要把尖蝸螺、軟殼子旱蝸螺、蝸螺的空殼揀掉,有時收穫物裡面還有螞蟥、小甲魚、蟾蜍什麼的,驚得女孩們一陣驚叫,進而又嚇得葦叢中的鳥雀撲棱棱亂飛。
水靈的村姑喜歡擰一隻鉛絲籃子去河邊撿螺螄。村姑們要撿足了螺螄才停手。最後,大家挎著滿籃子螺螄,哼著動聽的民歌,走進蒼茫的暮色裡。
螺螄撿回來後,要用清水養在盆缽里,滴幾滴菜油養著,讓其吐去泥汙。還要用罩子罩住盆口,以防青螺爬出。養到第二天,母親就蹲在苦楝樹下剪螺尾。夕陽余暉映照中,母親低眉躬腰的身姿如俏繡娘在穿針引線。然後母親備好蔥段、薑片,待油鍋燒熱後,嗤啦一聲倒入螺螄爆炒,再倒進醬油,加水焖燒。
不一會兒,灶台上熱氣騰騰,香氣瀰漫整個灶間。揭開鍋蓋,燜熟的螺螄出鍋了,一陣陣鮮香兼具的氤氲熱氣直撲鼻翼。拈一粒輕輕一吮,脆爽又鮮辣的螺螄肉就隨著舌尖裹進了口中,味蕾立陷鮮美的沼澤中。
吃晚飯時,夾起油汪汪、綠瑩瑩的炒螺螄,“嘬嘬嘬”接地吸附,桑木桌上很快堆了好多殼兒。昏黃的燈光下,一家人低著頭、吸螺螄的身影凝固成一幅經典的油畫,懸掛在心靈深處。
鄉村黃昏,暮色清涼而歡悅,人們總能聞到悠長小巷里煮飯燉螺螄的鮮香。青螺洗凈,加上蔥蒜,等鍋里的米飯冒泡時,裝進小瓷盆放進去即可。燉螺螄,特別香,好吃,一碗飯,不費勁就下肚了。油漬漬的螺螄殼兒早堆成了一堆,洋溢著農家生活的愉悅和自足。
螺螄肉細膩鮮美,清淡爽口,可紅燒,可汆湯。烹調時配著紫蘇葉、蒜頭,吃起來肉質嫩滑,鹹中帶鮮,齒唇留香。家鄉“溱湖八鮮”必有螺螄的身影。以其為主料的鄉土菜餚愈來愈受到食客們的青睞。
農家常見的吃法是螺螄肉炒韭菜。村婦挑出螺螄肉漂養在清水裡。鮮嫩韭菜入鍋翻炒,再倒進螺肉,起鍋后可聞到一陣噴香。盛進青花瓷盤后,撒上胡椒粉,黑白相間的螺肉襯著碧綠的韭菜,儼然一幅雅緻的明清小品。河鮮和春蔬的混合香味,令人品咂出田園生活的清蒼疏曠。
酒糟螺螄味道鮮美,令人垂涎。村婦擅用缳子將螺螄及蔥姜一干作料裝好,挖兩勺糯米酒糟,加水入缽,燉在鍋裡即可。家人扒拉著粳米飯,吮吸著被酒糟醉倒了的螺螄,舌尖上的滋味確是百轉千回,隨即進入“一味螺螄千般趣,美味佳釀均不及”的美妙境界。
我性喜徜徉老街,摸進一家排檔,就著小餐桌,呷著啤酒,用牙籤挑食清炒螺螄,心情悠閒。仰望燈火闌珊,想起老家屋後水塘邊身披綠藻的螺螄,想起老家北牆上掛著的趟網和竹簍,頓生蓉鱸之思。吸吮螺螄,讓人品咂出漁樵閒話、布衣往來的意味,感覺尋常日子有一種天長地久的渺遠與曠達。
陪家人逛超市,看到一大盆清煮螺螄,禁不住捏一粒塞進嘴裏,韌勁裡透著綿軟,思緒早飛到故鄉的餐桌上。螺螄的清香,有鄉愁的味道,就像水邊麗人正在你耳邊喁喁低語,令人心裡一片波光旖旎。
【來源:掌上曲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