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人馬太效應:父母“受害者心態”正毀掉一個家庭
更新于:2025-04-06 15:47:48

為什麼同一個地方,家庭和家庭的差距越來越大?

原來,強者越來越強,弱者越來越弱——這就是“馬太效應”。

換一句話說,錢給了不缺錢的人,愛給了不缺愛的人,好運給了運氣好的人,厄運專找苦命人。

為什麼這個社會,不會鋤強扶弱?和我們想像的不一樣?

當你懷疑這個社會的時候,還會有一系列的問題冒出來:“為什麼倒楣的,總是我們家?為什麼周圍的人都針對我?為什麼老天不長眼睛?”

如果家裡的父母,有如上所述的言行和心理,習慣把自己和家人歸於“弱者”的一方,那就落入了“受害者心態”的陷阱,家教會很糟糕,家庭會持續滑向社會底層。

01

憤世嫉俗的父母,培養不出“融入世界”的兒女。

有一位母親,勤儉節約,沒有不良嗜好。

她卻在單位的一次體檢中,發現了乳腺癌。

住院幾個月,病情控制了,單位舉行歡迎儀式,讓她上班。

有一天,她整理了一份檔,還沒有完成,就去上廁所了。辦公室的一位同事,拿著幾份檔,就去向上司彙報了。其中,就有她還在整理的檔。

當她發現檔被拿走後,第一反應是——“我”被針對了,應該是單位里的人都認定“我”生病了,無法更好地完成工作,就想辦法趕“我”走。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她又發現單位的一次小活動,沒有邀請她。越發覺得,自己被單位針對,很是焦慮。

持續帶著焦慮感上班,她頻頻出錯,導致被單位辭退。

從此,她認定,天下烏鴉一般黑。社會就是欺軟怕硬,自己生病後,就被徹底成為了世界的棄嬰。

作為母親,她反覆告訴兒女:“這個世界太壞了,時代發展是沒有希望了。以後的世界,惡有惡報......”

她更加關注社會上的負面消息。大家讀書多年,卻只能送外賣;誰攙扶老人,被訛詐了;誰是貪污的人,卻逍遙法外......

作家劉悅說:“‘受害者心態’最大的特徵是,遇事從別人身上找原因。”

反正一切的過錯,包括自己的窮困,病痛,無知,都是世界造成的。兒女在成長的時候,遇到的挫折,都是社會造成的,世界永遠是壞的,看不到希望。

02

索要同情的父母,培養不出“公正待人”的兒女。

有沒有發現這樣的人?:我是受害者,你應該説明我;我弱,我有理。

隨時隨地都向他人索要同情。一旦得到同情,就能夠得到錢財的施捨。被施捨之後,不會感恩,認定這是“我應該得到的”。

父母作為成年人,習慣了要他人同情,那麼父母也會想到——兒女也要被同情,兒女真的太可憐了。

父母還會害怕,兒女隨時可能被傷害,對外人一定要謹慎,對任何人都要懷疑。

在美國電視劇《惡行》中,母親迪迪一直把女兒當成弱者來養。

女兒“小玫瑰”出生後,母親把她嚴嚴實實地保護起來。母親還發現女兒體弱多病,需要用輪椅出行。

平時,母親和女兒出現在世人面前,是非常可憐的樣子。女兒也只能吃流食,成長都困難。

女兒二十三歲的時候,終於覺醒,認為母親在控制自己,於是找了男友,並且讓男友遏制母親......家庭悲劇開始了。

在病理上,有一種現象,叫“代理性孟喬森綜合征”。

也就是說,有人故意編造一些病痛,便於取得他人的關注;用病痛來求得他人的同情,以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等。

一旦外人不幫忙,就遷怒外人,和誰都無法好好相處。

親戚不同情自己,太冷漠了,斷交;醫生不給自己安排好的床位,太缺德了,罵一頓;小區里的某人,不幫自己買東西,太可惡,上門找麻煩去......這樣的態度,應該是人見人怕的,鬼都會躲起來。

03

自暴自棄的父母,培養不出“自強自立”的兒女。

“沒有人在乎我;什麼厄運都在我家;折騰沒有用;讀書沒有用”,這樣的想法,在父母的腦海裡保存,那就只能導致“躺下來,算了”。

反正沒有出路了,那還努力幹嘛。

今天去打工,賺了幾十塊,就休息,吃完再說。若是下次找不到工作,就去求助某慈善單位,不餓死就行了。

父母放棄了自己,兒女努力讀書、成長,卻得不到父母的支援,甚至連買書的錢都沒有。那就大家一起躺下了。

但兒女讀書成績好一點點,但是下次又壞了一點點,父母一準會說“看吧,我就知道不行,白費功夫”。

一輩子,自己是靠不住了,苟且偷生是最好的結局。

04

戒掉“受害者心態”,家庭才會真正好起來。

作家王海鴛說過:“世上最難經營的公司,是家庭。”

確實是這樣的,父母作為成年人,生活就沒有‘容易’兩個字,還要把兒女教育好,這就像雪上加霜一樣。

若父母從受害者,變成受益者,家庭馬上會好起來,如冬去春來。

有句話說得好:“你選擇把負面事件的一部分原因,歸結於自己的時候,你就開啟了復原的第一步。”

具體來說,做到三點。

第一,學會內觀,看自己錯在哪裡,能夠贏的點在哪裡。然後就可以揚長避短了,人生的陽光就來了。

第二,學會達觀,綜合起來看世界,發現世上還是好人多;一個人的付出和得到是不對等的,但是付出總是有回報的;所有命好的人,都有可取的一面;社會的夾縫裡,也是有春天的。

第三,學會反觀,一旦抱怨來了,就反過來看問題。寒冬的背後是春天;冷漠的人是鞭策你;失敗的兒女,是成功的開始;無助的丈夫,有自立的堅強。

不要因為太陽落山而抱怨,要知道再長的黑夜,也會迎來天亮。

不要因為傷害而痛苦,要知道吃一塹長一智,傷疤是是老天的禮物。

好的家庭,不是沒有荊棘,是可以在荊棘叢中,殺出一條路。

往往是那麼一次變強,後面的努力,就能推波助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