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留法日記中的陳寅恪
更新于:2025-03-26 01:30:42

本文轉自:中華讀書報

    陳寅恪簽贈徐旭生的照片

    ■劉經富

    徐旭生(1888—1976),河南唐河縣人,我國著名古史專家、考古學家。1913年春到1914年夏,陳寅恪在法國高等政治學校社會經濟部就讀。1913春到1919年春,徐旭生在法國巴黎大學留學,習哲學。2021年,中華書局出版了《徐旭生文集》,在第8冊《徐旭生日記》中,留有7處關於陳寅恪的記載。雪泥鴻爪,自是珍貴。

    徐旭生1913年春與陳寅恪基本同時到巴黎,但他的留法日記卻從11月28日才開始寫,因此他與陳寅恪交往的最初記錄闕如。現存最早記錄是12月6日記:“午後到雲寓,見寅恪詩一首,尚俊逸可頌。”這裡的“雲”,可能是徐旭生的留法同學“雲山”,至於“雲山”姓什麼,《日記》裡找不到線索。提到的陳寅恪詩作,由於沒有記錄題目,難以詳指。現存《陳寅恪詩集》有陳寅恪寫於1913年的《法京舊有選花魁之俗,餘來巴黎,適逢其事,偶覽國內報紙,忽睹大總統為終身職之議,戲作一絕》:

    歲歲名都韻事同,又驚啼鰥喚東風。花王那用家天下,佔盡殘春也自雄。

    陳寅恪又有《癸醜冬倫敦繪畫展覽會中偶見我國新嫁娘鳳冠感賦》:

    氍毺回首暗雲鬟,兒女西溟挹袖看。故國華胥今夢破,洞房金雀尚人間。

    承平舊俗憑誰問,文物當時剩此冠。殘域殘年原易感,又因觀畫淚汍瀾。

    徐旭生見到的陳寅恪詩,或許是這兩首中的其中一首。

    1913年12月21日記:“至雲處,寅恪有信一封與雲相嘲弄。雲大怒,極力勸解。”

    1914年1月17日記:“今早在雲處借函與寅恪,勸其歸國結婚。”“借函”意思費解,或許是借信封寄信之意。勸陳寅恪歸國結婚,亦不明所指。

    1914年4月10日記:“今早接潛甫、寅恪名片各一。”

    1914年4月12日記:“接寅恪《讀小說詩》一首。”按:現存《陳寅恪詩集》無陳寅恪早年寫的讀小說詩,看來這首詩已經佚失。

    1914年5月12日記:“接寅恪託交孟照一詩作。”按:陳寅恪1963年曾憑回憶補寫早年在巴黎所寫的一首詩,詩題是:“癸卯春,病中聞有人觀巴黎茶花女連環圖畫,因憶予年二十三,旅居巴黎,曾訪茶花女墓,戲賦一詩,今遺忘大半,遂補成之。”陳寅恪當年託交孟照的詩作,不知是否即這一首。

    1914年5月15日記:“今日接寅恪信一封,言彼在倫敦見敦煌石室內古物,且勸餘到倫敦必往觀之。”

    此後《日記》不再有關於陳寅恪的記載,因為陳寅恪已經回國了。

    從徐旭生半年的日記中就有7處關於陳寅恪的記載來看,他們之間的交往還是比較緊密的。兩人雖然都在巴黎,但不在同一所學校,距離遙遠,見面不易,所以採用通信、明信片形式聯繫。關於陳寅恪年輕時留學巴黎的情況,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之交湧現的“陳寅恪熱”中發表出版的文章、著作都說是在巴黎大學,直至1995年中山大學的吳定宇在中山大學檔案館發現了陳寅恪1956年由夫人代填的《幹部履歷表》,才知是巴黎高等政治學校。在徐旭生的日記中,沒有與陳寅恪在巴黎大學見面、聚會的記載。這也可以旁證陳寅恪當時不是在巴黎大學讀書。

    此外,近年從網路上獲得一幀陳寅恪年輕時題贈徐旭生的照片。這張照片拍攝於巴黎日耳曼區的一家照相館。照片上有陳寅恪親筆署名標音“yin koh chen”外文字樣,是說明陳寅恪對自己名字讀音態度的一個重要例證,同時也是陳、徐兩位歷史學家青年時期一段友誼的見證。

一對珍珠鳥
一對珍珠鳥
2025-03-26 03:49:13
教母親學走路
教母親學走路
2025-03-26 04:0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