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一碗剩飯,竟進了ICU
更新于:2025-03-27 07:11:00

本文轉自:長沙晚報

吃一碗剩飯,竟進了ICU

氣溫升高細菌容易滋生,食物一次少做點,現做現吃不隔夜食用

  卡通/余寧山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楊雲龍 通訊員 張維夏

  在家煮飯菜或是點外賣,難免會剩些飯菜。

  近日,“一碗剩米飯,竟吃進ICU”衝上熱搜,引發網友議論紛紛:“我媽把飯菜放冰箱,保質期就是永久”“家裡老人最喜歡常溫放置剩飯剩菜,晚上才放冰箱,反覆多次解凍加熱,還要大家陪著一起吃”“默默地把前天放冰箱的剩飯扔了”……

  這一熱搜,讓有點陌生的“蠟樣芽孢桿菌”進入大眾視野。

  為什麼米飯里會有蠟樣芽孢桿菌?吃了被蠟樣芽孢桿菌污染的食物會有哪些癥狀?如何避免“中招”?湖南省人民醫院急診二部ICU副主任醫師靖穎霞進行了詳細解答。

  為什麼米飯里會有蠟樣芽孢桿菌?

  米飯是家家都會吃的常見主食,將吃不完的米飯製作成炒飯,也是剩飯的常見吃法。但如果剩飯保存、食用方法不對,也可能會變身“致命殺手”。

  據報導,50歲的陳先生把冷藏了幾天的剩飯取出來加工成炒飯,沒想到剛下肚不久就出現了腹痛、嘔吐、腹瀉等癥狀,次日出現了氣促加重的情況。陳先生被送到當地醫院時,已出現嚴重休克、無尿,呼吸、心臟、肝腎等臟器功能衰竭。經ICU醫務人員進行氣管插管、呼吸機通氣以及血液凈化等搶救措施,陳先生最終脫離生命危險。醫生檢查發現,陳先生罹患的是由蠟樣芽孢桿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這種病菌通常在室溫下長時間放置的炒飯或米飯中被發現,其引起的病症也被稱為“炒飯綜合征”。

  為什麼米飯里會有蠟樣芽孢桿菌?靖穎霞解釋,乍一看很陌生的蠟樣芽孢桿菌,其實廣泛存在於自然界,是一種常見的食源性條件致病菌(機會致病菌)。根據蠟樣芽孢桿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癥狀不同,可分為嘔吐型和腹瀉型兩類。

  嘔吐型:蠟樣芽孢桿菌產生的嘔吐毒素,在澱粉類食物中容易產生,比如米飯、麵條、土豆等,需要在126℃的高溫下加熱90分鐘才能去除。嘔吐型蠟樣芽孢桿菌中毒,潛伏期為0.5小時至6小時,主要癥狀為噁心、嘔吐,少數有頭暈、四肢無力、腹瀉和腹脹,還會影響人體免疫力,破壞肝臟細胞,甚至導致多臟器衰竭。

  腹瀉型:蠟樣芽孢桿菌產生的腹瀉型腸毒素,45℃溫度下加熱30分鐘,56℃溫度下加熱5分鐘,可以去除毒素。腹瀉型蠟樣芽孢桿菌中毒,潛伏期為2小時至36小時,主要癥狀為水樣腹瀉、腹部痙攣和疼痛,少數伴有噁心和嘔吐。

  一般情況下,大多數感染者的癥狀較輕,如輕度的噁心、腹瀉等,可在1至2天內自行痊癒,但也可能引發嚴重甚至致命的後果,比如攝入細菌或毒素的數量多,或是本身免疫系統較弱的人。

  “需要注意的是,蠟樣芽孢桿菌是米飯保存不當產生的,並不是因為二次加熱導致的。”靖穎霞表示,幾乎所有種類的食物都會受到蠟樣芽孢桿菌污染,最常見的是含澱粉較多的谷類食物,如隔夜剩飯、麵包等,也可見於肉類、海鮮、乳品和蔬菜。受蠟樣芽孢桿菌污染的食物,外觀一般沒什麼明顯變化,沒有腐爛變質現象,也沒有異味,因此不易察覺,容易誤食。

  煮熟的米飯未及時冷藏,易受細菌污染

  由於蠟樣芽孢桿菌有一層非常耐熱的“殼”,普通加熱很難消滅,而25℃至35℃的室溫正是它最喜歡的繁殖環境。因此,當米飯未及時冷藏、長期處於室溫下,就容易受到這種細菌污染。

  防範蠟樣芽孢桿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以下幾點要注意:

  勤洗手、保持廚具和餐具的清潔衛生,避免交叉污染;

  食物最好現做現吃,避免將食物長時間放置,特別是米製品和其他易滋生細菌的食物;

  米飯煮熟后不宜在室溫下放置過久,一般不應超過2小時;

  如果米飯不立即食用或是有剩飯,應儘快放入冰箱密封冷藏,最好在1至2天內吃完;

  如果出於備餐需要,米飯要幾天後才吃,建議將米飯分成小份,分別密封後放入冷凍室,每次吃多少就解凍多少,避免反覆解凍冷凍的問題,降低細菌滋生的風險。

  此外,食用冷凍米飯前,避免在室溫下長時間解凍,應將其轉至冷藏室提前解凍,或使用微波爐的解凍功能。再次加熱米飯時,可用電鍋、微波爐充分加熱,如果是製作炒飯,應確保食物加熱均勻,並徹底熟透。

  外出用餐或訂購外賣時,盡量選擇有資質的商家,對炒飯、飯糰、紫菜包飯等米飯製品,應確認食材的新鮮程度、儲存溫度和時間等是否符合要求,購買后應儘快食用,不宜久放。

  “總的來說,隔夜剩飯只要做到妥善冷藏、充分加熱,再次食用是沒什麼問題的。”靖穎霞說。

  不同種類的剩菜,如何妥善保存?

  靖穎霞提醒,近來氣溫急劇升高,細菌更容易滋生,飲食安全需要格外關注。食物一次最好少做點,現做現吃,盡量不隔夜食用。大家要謹記,冰箱不是“保險箱”。

  綠葉菜:反覆加熱后維生素損失嚴重,隔夜后容易生成亞硝酸鹽。建議盡量當餐吃完,吃不完的儘快分裝冷藏,存放別超過24小時。至於菠菜、莧菜、小白菜、空心菜等本身硝酸鹽含量就比較高的蔬菜,則不建議二次加熱吃。

  根莖類蔬菜:反覆加熱后維生素損失明顯,硝酸鹽含量較綠葉類低,隔夜後口感尚可。建議吃不完的儘快分裝冷藏,可以保存1至2天。

  肉類、蛋類:再次烹飪對營養影響較小,但其中蛋白質豐富利於細菌繁殖。可以適當保存,但需儘快分裝冷藏,超過48小時建議冷凍。如果剩的量比較多,建議分裝冷凍,再次食用前需熱透。

  海鮮等水產品:反覆加熱后不飽和脂肪酸容易受損,隔夜后容易產生蛋白質降解物,損傷肝、腎功能,建議盡量當餐吃完。

  豆製品:重新加熱後,蛋白質等不太容易流失,但煮好的豆製品容易變質。因此,盡量當餐吃完,買回來后儘快冷藏保存。

  菌菇類:反覆加熱后營養損失不大,隔夜後口感尚可,吃不完的儘快分裝冷藏,可以保存1至2天。

  湯類:剩湯長時間存放在鋁鍋、鐵鍋內會生成有害物質。因此,可少放鹽等調味料,用瓦鍋或保鮮盒冷藏,建議在兩天內食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