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飯,承載著人們對團圓吉祥的祈願。那麼,年夜飯幾葷幾素最營養?幾點吃最合適?如何在追求美味的同時保持健康飲食?1月26日,記者專訪武漢市第一醫院臨床營養科副主任孟慶彬,教大家避開一些誤區,支招打造一頓既美味又健康的年夜飯。
誤區:多吃菜,少吃飯
支招:主食可增加一些粗糧
每到春節,面對一大桌珍饈美味,長輩們總會交代一句“多吃菜,少吃飯”,這本質上是一種忽視主食重要性的體現。孟慶彬表示,主食提供的碳水化合物是人體能量的主要來源之一。而且,在飲酒之前吃點主食,還能起到解酒解毒、保護肝臟的作用。
在主食的選擇上,孟慶彬建議除了傳統的米飯、麵條等精製主食,可以增加一些粗糧主食,如全麥饅頭、玉米餅、紅薯、南瓜等。這些粗糧主食不僅富含膳食纖維,有助於促進腸道蠕動,還能增加飽腹感,減少過多高熱量食物的攝入。此外,粗糧中的B族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也更為豐富,有助於維持身體的正常代謝和健康。
誤區:過年就要大魚大肉
支招:菜品葷素比例1:2
“很多人認為過年就要大魚大肉,這是不科學的。年夜飯的菜品葷素比例應控制在1:2左右,不同菜品的食材種類盡可能不重複,這樣既能滿足對肉類的喜好,又能保證足夠的蔬菜攝入,避免營養不均衡。”孟慶彬特彆強調食材的多樣性,並建議大家盡量選擇優質蛋白。肉類可以選擇魚、雞胸肉、瘦肉等低脂肪、高蛋白的食材。例如清蒸魚富含優質蛋白質和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降血脂。
孟慶彬提醒市民,在採購時盡量選擇新鮮的食材以保證菜品的新鮮度和營養價值。此外,在烹飪方式上盡量採用蒸、煮、燉、清炒等低油、低鹽的烹飪方式,減少油炸和煎炒,避免過多重口味調料的使用,這樣可以保留食物的原汁原味,減少油脂和鹽的攝入,保持菜品清淡健康。
誤區:小火慢燉一大鍋後天天喝
支招:這些傳統飲食習慣應改變
在春節期間,很多家庭喜歡準備很多臘肉、臘魚、臘腸、醃菜等,還喜歡小火慢燉上一大鍋排骨蓮藕湯,一喝就是好幾天。年夜飯做了一大桌,吃不完的放進冰箱第二天繼續吃……這些都不是健康的飲食習慣,可能會損害健康。
孟慶彬解釋,腌臘食品和醃制品往往富含鹽分,若長期大量食用,會加重腎臟負擔。同時,臘肉的高脂肪和高熱量也需警惕,過量食用可能導致血脂升高,從而增加患肥胖症、冠心病等疾病的可能性。此外,長時間的燉煮會使食材中的嘌呤更多地溶解在湯中,從而增加湯的嘌呤含量。藕湯久煮,營養並沒有燉出多少,反而會讓嘌呤和亞硝酸鹽含量升高,可能對健康不利。
“菜品盡量不隔夜,也是同樣的道理。”孟慶彬強調,長時間存放的食物營養會大打折扣,尤其是蔬菜類(以蘿蔔、白菜為代表),不僅維生素等營養成分會大量流失,還可能產生有害物質。同時,反覆加熱的食物容易滋生細菌,增加食源性疾病的風險。
誤區:年夜飯要晚點開席
支招:在晚上八點以前吃
不少人認為“年夜飯”要晚點開席,一家人邊吃邊聊,吃到半夜才有團圓的氛圍。孟慶彬則建議,年夜飯在晚上八點前吃。
他解釋,人體的消化系統在晚上工作效率會逐漸下降。如果晚餐時間過晚,食物在胃腸道停留時間過長,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腹脹等問題,還可能影響睡眠品質。其次,晚上人體新陳代謝速度相對較慢,過晚進食會使攝入的能量消耗不及時,更容易轉化為脂肪堆積在體內,增加肥胖的風險。此外,年夜飯還要因人而異。“家人團聚往往都是有老有小,有的則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所以,一頓健康的年夜飯還要考慮到特殊人群的飲食注意事項。”
孟慶彬提醒,“三高”人群應選擇低脂肪、低糖、低鹽的食物,如清蒸、涼拌菜等,要控制熱帶水果等含糖較多食物攝入;高尿酸人群要避免乾豆、蝦皮、內臟等高嘌呤食物攝入,癥狀穩定期可適量攝入肉類、豆製品等優質蛋白;兒童和孕產婦需注重營養均衡,避免食用油炸、高鹽、高糖的食物;中年男性建議增加蔬菜和粗糧的攝入,減少油膩食物,避免過量飲酒;減重人群應避免添加糖和酒精攝入,選擇粗糧、優質蛋白食物增加飽腹感。
小貼士
營養專家食譜推薦
涼菜:涼拌三絲(胡蘿蔔、黃瓜、豆腐皮)、拌菌菇、蔬菜沙拉(使用低脂沙拉醬或優酪乳)。
熱菜:蒸雞蛋、清蒸武昌魚、清炒時蔬、黑椒牛肉、烩蝦仁、蒸排骨、燉牛腩、滷味三拼、清湯海鮮鍋。
主食:八寶雜糧飯、全麥饅頭、什錦拼盤(紅薯、南瓜、山藥、玉米、花生)、蕎麥面。
湯品:冬瓜排骨湯、菌菇湯。
甜品:水果拼盤(獼猴桃、藍莓、甜橙、蘋果、柚等)。
飲品:果蔬汁、低糖豆漿、銀耳湯、鮮牛奶、普洱茶、荷葉茶。
文/劉越 張夢石譙玲玲
供圖/視覺中國
(武漢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