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王羲之杜甫李時珍輪流罵我”的局面,就這樣一笑而過?
更新于:2025-04-02 01:34:48

AI正以前所未有的態勢,“重塑”著我們的認知與生活。

這不,最近各大短視頻平臺上AI復活歷史文化名人的現象,再度引發人們的熱議。AI憑藉強大的演算法和數據處理能力,讓一眾古人以能說會動的“真人”形式紛紛出現於大眾視野,這種形式頗具趣味性和娛樂性,如同打開了一扇今人與古人對話的奇妙之門。不過,“逸趣橫生”的熱鬧背後,需要我們以敬畏和審慎去對待這一現象。

以往,我們對歷史文化名人的瞭解,大多局限於書本上的文字記載、畫像以及後人的評述,缺乏一種直觀生動的感受。而當AI復活教科書上的那些歷史人物時,他們穿越至現代語境中侃侃而談,為人們帶來了新奇有趣的體驗。

當AI復活的孔子大談“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我們得以聆聽這位聖賢的教誨,感受他因材施教的智慧與胸懷;當AI復活的李白吟誦著“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那灑脫不羈的神態、豪邁奔放的氣勢,讓我們更深刻地體會到他詩歌中所蘊含的情感與精神;當AI復活的成吉思汗跨上戰馬,重現草原征戰的雄姿時,我們彷彿置身於金戈鐵馬的戰場……

這種跨越時空的“面對面”——歷史人物就在手機螢幕的另一端直視著我們,從書本中“活”了過來,而我們可以直觀地感受他們的個性與魅力,深刻地理解他們的作品與思想。不少網友感慨,看到AI復活的古人和自己“面談”,文化的DNA被狠狠觸動了。看來,當孔子、李白、成吉思汗紛紛被AI復活,“讓以前因為傳統的學習方式對歷史無感的人重新燃起興趣,本身就是一件好事”。

只不過,AI雖然強大,但目前仍存在諸多局限性。比如,失真。AI在類比人物形象、聲音和動作時是基於現有的數據和演算法進行推測和生成,生成的結果可能與真實的歷史人物存在偏差。人物“像不像”還不是最主要的問題,就怕AI復活的一些具體歷史細節“不像”。比如不同的朝代,女性的妝容和服飾都不一樣,而AI可能會根據現代的審美觀念進行創作,從而導致呈現的人物細節與歷史不符。

AI的不當使用,甚至可能引發文化消解的風險。比如,不少消費者為了迎合娛樂化需求,讓古人說起了網路流行語,飆起了英語,還對網友一通“暴躁輸出”,例如出現了“王羲之杜甫李時珍輪流罵我”的局面。看不少人對這個局面“一笑而過”,筆者卻覺得不那麼好笑。統一範本的“暴躁輸出”,會違背歷史人物的真實性格和精神內涵,或誤導受眾對歷史人物的認知,將某些虛構的情節當作歷史事實。一旦過度,既是對歷史人物形象的扭曲,也會消解歷史文化的嚴肅性。

因此,面對AI復活歷史人物的現象,還需多點敬畏與審慎。

一方面,我們始終要對歷史抱有敬畏之心。歷史文化名人是特定時代的產物,他們的思想、言行都深深植根於當時的社會文化土壤,在製作相關AI作品時,要進行多重考證,確保利用AI生成的內容符合歷史事實和文化邏輯,避免惡搞和歪曲古人形象與史實。

另一方面,我們要審慎對待AI的應用,認識到其局限性。AI雖然在類比古人形象、語言和行為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但它終究是基於數據和演算法的工具,無法完全還原古人的性格變遷、思想深度和情感複雜性。畢竟,深入地理解古人、探索歷史,仍然需要我們腳踏實地地回到書本、文獻和實踐中去。

總之,AI在歷史文化領域的應用,既為我們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在擁抱技術創新的同時,我們還應多點敬畏與審慎,確保技術的應用服務於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目標,而不是單純為了追求新奇和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