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兵團日報
●張佳欣
德國維爾茨堡—德累斯頓卓越集群ct.qmat團隊改進了原來的既定方法,首次通過實驗證明瞭“量子龍捲風”(即量子渦旋)的存在。對這一量子現象的證實標誌著量子材料研究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相關論文發表在最近的《物理評論X》上。
科學家早已知曉,電子可在量子材料中形成渦旋。例如在量子半金屬砷化鉭(TaAs)中,動量空間中的電子行為類似於旋轉的渦旋,這種量子現象早在8年前由ct.qmat的創始成員首次預測。此次的新發現在於,這些微小粒子在動量空間中形成了類似龍捲風的結構,並已通過實驗得到證實。
動量空間是物理學中的一個基本概念,它根據動量來描述電子的狀態,而不是電子的確切物理位置。迄今為止,量子渦旋通常只能在位置空間中被觀察到,而不是在動量空間中直接看到。位置空間是指用位置座標描述粒子或系統狀態的空間,它是人們最直觀理解物理世界的方式,適用於經典力學和量子力學。
此次,為了檢測動量空間中的量子渦旋,研究團隊改進了角分辨光電子能譜技術,從而能測量軌道角動量,進而檢測到量子龍捲風。
這一突破性實驗表明,“量子龍捲風”是由軌道角動量產生的,即電子圍繞原子核的圓周運動。團隊逐層分析了樣品。通過將單個圖像拼接在一起,他們重建了軌道角動量的三維結構,並證實電子在動量空間中形成了渦旋。
團隊希望,動量空間中電子的渦旋狀行為能夠為新型量子技術(如軌道電子學)鋪平道路,該技術將利用電子的軌道轉矩在電子元件中傳遞資訊,而不是依賴電荷,從而大幅降低能量損失。據《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