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城日記 851
更新于:2025-03-26 13:16:01

翁城,我們來了!但見此地:山川秀媚,土地肥沃,民風淳厚,人物磊落……我們行走,我們看見,我們閱讀,我們感受,我們沉默,我們呼喚,我們耕作,我們收穫。行走美麗中國,助力鄉村振興。即日起,本院特推出“翁城日記”,用志其事,以壯我行。

2025年3月25日 星期二 翁源

“我是該邁左腿還是右腿?”

劉國玉先生拄著拐杖,一臉疑惑地詢問大家。

哄堂大笑。

我說,得請領導拍板。旁邊的陳德道說,那就左右開弓吧。

下午,在可哥美術空間,劉國玉先生邁著輕快的步伐進來了,他那招牌式的爽朗笑聲不時響起。倪寬先生請他坐主位,兩個人謙讓了一番,劉先生拗不過,還是要坐在指定位置。於是問了一嘴左腿右腿。

一嘴“左腿右腿”,讓人想起美術史上很有名的一個個案——當年宋徽宗也問過畫師們:孔雀是先抬左腳,還是右腳?

這一個案在美術史上之所以有名,因其背後的觀念。那個時候美術領域的研創方法,和當時的理學觀念“格物致知”有莫大關係。

實際上,我贊同如下說法——劉斯奮先生在“粵人詩說”里說到唐詩宋詩的區別時,認為唐詩重意境、重情感,宋詩則重以理入詩,故總體而言,宋詩當然就比不過唐詩。

繪畫同理。宋人的繪畫,實際上比不過元人,因為元人以表達心境為尚,它不再依託在對客觀物象的格物致知之上。後來的徐渭、八大更是登峰造極。但反者道之動,於是滑到另一面,近乎野狐禪,也不好。

眾人之中,劉國玉先生緊緊握著小王老師的手,大聲說:師母好!人們一愣。我說:應該是翁城師母吧?他說,對呀,就是翁城師母。我一路錄像,但是拍得不夠清晰,便請劉國玉先生再來一次。他又握住小王老師的手,大聲說:詩母好!我同時拍了下來。

翁城師母、翁城李白,都是我們要重點打造的IP,兩人在推動翁城詩歌教育方面,將會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今天下午,“倪哥在”倪寬作品展在可哥美術空間開幕。循例沒有開幕式,先是倪寬先生給大家做導覽,劉國玉先生對倪寬先生的作品讚賞有加,不斷說高古高古。高古,是極有份量的評價,嶺南畫壇能夠當得起這兩個字的畫家,極少。

導覽完,是座談會,我來主持,話題集中在三個方面,一對倪寬先生的作品提出評論,二是圍繞鄉村文化振興進行探討,三是對文化滲透到社區提出意見。

座談會後,王志綱智庫的張總他們來,於是又開了一個小小的交流會。我和盤托出,把我們在翁城做的事情作仔細介紹。希望藉助他們的力量,把翁城詩歌教育事業往前推進。他們有產品思維,我們更多的是文化思維。

中午12時30分到的翁源,和陳德道及吳化勇先生他們見面。一見到吳化勇先生,即研究墓誌銘文化推廣事宜。吳化勇先生是未來重要的墓誌銘作家。我開玩笑說,將來必有很多人請你來寫墓誌銘,稿費年入百萬不是夢。假如通過寫文言文墓誌銘,年收入高可百萬,便是傳統文化真正復興的象徵。

我們在醞釀成立“羊城晚報藝術研究院文言文墓誌銘寫作中心”。之前劉斯奮先生、劉國玉先生在訪談裡邊,均表達過對墓誌銘文化推廣的欣賞和支援。今天下午的座談會,我現場“逼宮”,邀請劉國玉先生擔任寫作中心顧問。幾年前我們就非常熱烈地探討過這個話題,均認為社會價值、文化意義特別重大,須認真推進。

作者丨張演欽

責編丨王綺彤

審核丨趙旭虹

終審丨張演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