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葉蔬菜是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和天然抗氧化劑的重要來源,然而,它們也藏有有害的病原體,經常與食源性疾病的爆發有關。(在2011年至2020年的十年間,美國共發生了132起與食用蔬菜有關的食源性疫情。其中,涉及綠葉蔬菜的疫情占所有農產品相關疫情的68.9%。)
日前,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的一項新研究調查了大腸桿菌在5種常見綠葉蔬菜(生菜、菠菜、甘藍等)上的附著、存活和生長潛力。
研究人員用大腸桿菌O157:H7感染了5種蔬菜的整片葉子,並觀察了在4℃, 20℃和37℃下儲存后的情況,以瞭解不同綠葉蔬菜的易感性。總的來說,他們發現綠色蔬菜對大腸桿菌的敏感性是由溫度和葉子表面特性(如粗糙度和天然蠟塗層)共同決定的。
“在室溫或更高的溫度下,大腸桿菌在生菜上生長得非常快,但如果生菜在4℃冷藏環境中,會看到大腸桿菌數量急劇下降。”主要作者、伊利諾伊大學食品科學與人類營養系博士生Mengyi Dong。
然而,對於像羽衣甘藍這樣的蠟狀綠色蔬菜,得到的結果恰恰相反。在這蔬菜上,大腸桿菌在溫暖的溫度下生長較慢,但如果大腸桿菌已經存在,在冷藏下則可以存活更長時間。
即便如此,羽衣甘藍總體上比生菜更不容易受到大腸桿菌污染。此外,這些蔬菜通常是煮熟的,可以殺死或滅活大腸桿菌,而生菜在很多情況下是生吃的。研究人員稱,沖洗生菜確實有説明,但並不能清除所有細菌。
研究人員還在切下來的葉子上接種了大腸桿菌O157:H7,以比較整片葉子的完整表面和切下來的葉子的受損表面。
結果顯示,整片葉子和剛切下來的葉子呈現出不同的情況。當葉子被切開時,會釋放出蔬菜汁,其中含有刺激細菌生長的營養物質。然而,研究人員發現,菠菜、羽衣甘藍的汁液實際上表現出防止大腸桿菌的抗菌特性。
為了進一步探索這些發現,研究人員從羽衣甘藍中分離出果汁(裂解液),並將這種液體塗在生菜葉子上,結果發現它可以用作天然抗菌劑。研究人員指出,潛在的應用可能包括抗菌噴霧或塗層,以控制收穫前和收穫后階段的食源性病原體污染。
“這是一個難以解決的複雜問題,我們無法完全避免食物中的病原體,因為蔬菜生長在土壤中,而不是在無菌環境中,它們會暴露在細菌中。”共同作者、伊利諾伊大學食品科學與人類營養學副教授Pratik Banerjee說,“但我們可以在食品工業和食品供應鏈中採用最佳實踐。”
研究人員強調,吃新鮮水果和蔬菜是健康飲食的一部分,但要遵循食品安全指南,如果喜歡生吃生菜,一定要做到徹底清洗,並冷藏在冰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