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環境下,各行各業都面臨畢業優化的危險。原本以為G端之類會比較穩定,實際上,G端的風險反而更高:要不轉行,要不失業,沒有第三條路可選。具體原因,本文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建議。
最近接觸了不少ToG產品經理,有一個感覺越發強烈,那就是:大部分ToG產品經理,未來只有2條出路:要不轉行,要不失業。
核心原因有3點。
第一,大部分ToG專案都是面子工程
我曾經和一位ToG創業者聊過一個話題:ToG產品經理最核心的能力到底是什麼?
這位創業者似笑非笑的告訴我:他們要善於解讀政策檔,從中找到支撐領導政績的內容。
可以想像,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ToG產品經理能做出什麼樣的產品,又能鍛煉出什麼樣的能力?
第二點,大部分ToG專案成敗的關鍵,不是產品,而是商務
我看過很多ToG產品經理寫的方案文件,我可以負責任的說,這些專案大多是一些簡單的資訊化功能。
比如,從網上爬取資訊,然後錄入到系統,最後生成報表供領導查看。
雖然項目名稱很高大上,但是功能真的很簡單,毫無門檻可言。
以至於能拿到項目的供應商,往往不是憑技術實力,而是憑商務關係。
而這就意味著,ToG產品經理的可替代性很高,隨時都可以用更便宜的新人替換掉。
第三點,ToG項目的預算正在逐年削減
一位ToG軟體公司的高管告訴我,2024年,他們很多客戶的IT預算削減了一半。
2024年年初,很多ToG產品經理都被裁員,其實就是客戶的預算削減了。
那麼,剩下的ToG產品經理是不是就安全了呢?
也不是。因為還有更壞的消息,那就是2025年的項目預算還要再削減一半。
屆時可能又是一波裁員潮。
這讓我想起一位大廠ToG產品經理。
幾年前,他為了從ToG轉行,寧願放棄大廠光環和高薪。
現在想想,真是人間清醒。
但是,即便現在轉行越來越難了,我仍然建議ToG產品經理儘早轉行,因為這裡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那就是年齡越大,轉行越難。
比如,一位接近35歲的朋友來找我,說自己現在的賽道非常偏門,想要轉行。
我只能勸她從外包做起,因為一般的產品公司恐怕很難再給她機會了。
另外,有些同學急於轉行,但是又沒有面試機會,就會想著走捷徑:編造項目經驗求職。
甚至有培訓機構專門提供這種編造假項目的服務。
我特意調研了這件事情,雖然不能代表全貌,但是應該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還原真相。
在前幾年,靠著培訓班作假求職的成功概率還是很大的。
核心原因還是太缺人了。
比如,那時候我每天都要花半個多小時親自刷簡歷,就是擔心HR會漏掉“不那麼匹配,但是可能也合適的人選”。
在這種背景下,面試和試用期放低標準,也是不得已的事情。
但是在最近兩年,靠這種歪門邪道成功的難度是越來越大了,核心還是供求關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我調研下來,參加這種作假求職培訓班的,基本有以下幾種情況:
比如一位技術背景的粉絲就告訴我,他就是靠作假拿到的產品經理offer,而且也順利通過了試用期。
但是有意思的是,工作了半年多,他又準備重新求職了。
原因在於,這個所謂的產品經理工作,除了賽道很小,而且還是一個很偏技術的簡單功能。
說白了就是沒有什麼門檻,產品經理也得不到什麼成長。
基本上就是那種一旦裁員了,就很難找到對口工作的類型。
他自己也很擔心過了35歲會徹底失業,所以就想提前換工作。
所以,這種作假入職還能順利上手的工作,往往都不是什麼好工作。
那你可能會說,靠作假難道就不能找到好一點的工作嗎?
能的,這就是我要說的第二種情況
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一位同學通過某求職培訓班成功拿到了offer,而且也是比較正規的賽道。
但是現在這個經濟環境,公司恨不得把一個人當三個人用,不太可能專門安排人來帶他。
加上他的經驗本來就是假的,現在要獨立負責一個產品,難度和壓力都可想而知。
最終,雖然他勉強熬過了試用期,但是也就半年時間,就被公司裁掉了。
而這位同學,受到這次打擊,已經轉行不做產品經理了。
所以,求職是成功了,但是人生卻更失敗了。
這種情況就很多見了。
其實一些良心的作假求職培訓班也會給你講業務,講項目細節。
但是大家一定要相信一點:如果真的是好賽道,絕對不是1、2個月就能深入理解的。
要不就是培訓班給你教一些表面知識,最多也就達到“自己騙自己”的程度;
要不就是培訓班給你塞了一大堆知識,短時間根本吸收消化不了,培訓班老師也不可能真的給你提供1對1的深入教學輔導(除非是天價),最終只能不了了之。
當然了,不可否認,確實存在靠作假進入了不錯的賽道,而且還順利上手的成功案例。
但是根據我調研的情況,我只能說,成功概率比我們想像的要低得多得多。
那麼,如果不想作假,同時又想成功轉行,有沒有辦法呢??
有的。
雖然這種辦法的準備難度更大,但是一旦求職成功,順利上手的概率就超過90%。
具體怎麼做呢?
首先,我們要分析一下,跨行求職成功的幾個必要條件,分別是:
這種情況,一般來說都是中小企業居多。
大廠也有,但是他們接受跨行的前提,往往是211、985起步,這種就排除掉了絕大部分同學。
另外就是很多外包公司也接受跨行,但是不到萬不得已,還是不建議大家去外包,除非是長期呆在一個專案,而且是大賽道的專案(比如供應鏈)。
當然了,由於現在就業形勢確實比較糟糕,即便是中小廠的職位,很多也不接受轉行,特別是中高級職位。
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我們有耐心,做好準備,等待機會。
沒有經驗就意味著上手慢,那為什麼企業還願意招聘跨行求職者呢?
其實有一種比較普遍的情況就是:相對於經驗,企業更看重求職者的產品能力和學習能力。
特別是一些對產品設計要求比較高的公司,在“有經驗但產品能力差”和“沒經驗但產品能力強”之間,他們往往會選擇後者。
因為雖然短期來看,有經驗的同學上手很快,但是長期來看,他們無法設計好一款產品。
反而是那些產品能力和學習能力強的同學,給他們半年時間,就可以快速成長起來。
即便我們證明瞭自己的能力很強,很多企業仍然會擔心,0基礎會不會培養的風險太大?
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證明我們對目標賽道有比較深入的瞭解。
比如,我們對賽道的市場環境、主要競對都很清楚,而且對行業領先產品的功能和業務也比較瞭解。
那麼,面試官大概率就會認為,招聘你入職,是一個風險很小但是潛在收益很大的選擇。
那麼,具體怎麼做呢?
雖然理論上方法有很多種,但是今天我只給大家講2種已經得到充分驗證的方法。
第一種方法,梳理項目文件。
大家千萬不要覺得這件事情很簡單:不就是PRD嗎?不就是原型圖嗎?
如果你這麼想,那就大錯特錯了。
我說的項目文件,雖然包含了PRD或者原型圖的內容,但重點不是講解產品設計的細節,而是講解我們設計產品的思路和方法論。
一般來說,我會建議大家按照如下思路梳理項目文檔:
客戶畫像-業務詳述-使用者期望-整體方案-詳細方案(按模組)-集成方案
其中,詳細方案是重中之重,可以按照如下思路整理:
業務概述-使用者期望(按模組)-業務流程-方案設計-上線效果
每一個部分都是必要的,比如,為什麼要梳理客戶畫像?
是因為很多產品經理都有一個毛病,就是接到需求就設計產品,但是他從來都沒有想過,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需求?
比如,為什麼客戶需要一個APP來管理銷售訂單?
從表面上來看,是因為業務員經常跑門店,用APP下單會更加及時方便。
但是如果認真分析客戶畫像,你就能看到更多深層次的原因:
客戶是中小轉銷商,所以業務員素質低待遇差,流動性非常高。
以前每次換人,不但培訓很花時間,而且新人很容易犯錯,比如找不到客戶位址,或者記錯客戶上一次的銷售價格等等。
一個APP不僅能提高他們的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把業務流程、管理制度、重要資料等都固化到APP。這樣新業務員到位后,只需要開通帳號,就可以馬上接手工作,而且做得又快又好。
所以,“客戶畫像”決定了“使用者痛點”,“使用者痛點”決定了“產品方案”。
一個產品經理如果都沒有養成這樣的思考習慣,即便他有經驗,也很難設計出一款優秀的產品。
而項目文件,就可以很好的展現我們這方面的思維和能力。
可謂是“一文勝千言”。
這裏還有一個小細節,項目文件是寫我們參與過的專案,還是目標賽道的專案?
我建議寫參與過的專案。
首先,我們的前提是不作假;另外,項目文檔重點是體現產品能力,所以也是有價值的。
大家可能會問,如果不寫目標賽道的專案,那怎麼體現我的學習能力,以及我了解目標賽道呢?
這就涉及到下一份作品:競品報告。
第二種方法,編寫競品報告
對於跨行來說,競品報告的作用非常關鍵。
因為它不依賴作假,但又能證明我們對目標賽道的產品有非常深入的理解。
而且,能寫出優秀競品報告的產品經理非常稀缺,你能拿出這樣一份作品,本身就證明瞭你的能力和態度。
很多同學告訴我,他們就是通過競品報告拿到了跨行面試的機會,然後又通過競品報告拿到了offer,並且成功在公司立足。
那麼,競品報告怎麼寫呢?
給大家分享我的競品報告框架,一共分為三層: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得出競品分析的結論。
1、巨集觀怎麼看定位?
四個要素,分別是產品價值、市場規模、市場環境和市場競爭。
1)產品價值是競品面向什麼客戶提供什麼價值,客戶為什麼願意付費。
比如,紛享銷客面向大中型企業提供CRM軟體,幫助企業提高銷售業績,因此客戶願意付費。
2)市場規模決定了競品發展的天花板,也可以判斷我們是否值得進入。
比如2021年房地產行業銷售額高達18.7萬億,即便按照0.1%的軟體投入率,也是一個百億級的軟體市場。
3)市場環境主要包含政策環境和商業環境。
比如AI具有巨大的商業潛力,但是在很多B端領域,由於線上數據缺乏,就會制約AI的推廣。
4)最後是市場競爭
在一個市場領域,往往有一家領導者,兩家追趕者,其他競爭者都主要佔領市場區隔。
如果一個市場領域已經有多家強大的競爭者,那麼我們最好採取從市場區隔切入的策略。
2、中觀看產品背後的競爭優勢
怎麼看?兩個維度,資源和能力。
1)資源,包括數據資源、品牌資源等。
比如位元組跳動相當於飛書的種子客戶,這就是非常好的品牌資源。也是飛書slogan“先進組織先用飛書”的基礎。
2)能力包括銷售能力、PaaS能力等
比如Salesforce率先推出PaaS平臺,經過多年的建設,已經成為Salesforce的核心。
3、微觀看產品
看什麼?也是兩個維度,場景滿足和用戶體驗。
1)場景滿足主要看對業務場景的覆蓋度,以及對使用者痛點的解決度。
重點看使用者有哪些核心業務場景,有哪些使用者痛點,競品功能如何支撐這些場景,如何解決這些痛點。
2)用戶體驗的重點不在於視覺體驗,而在於可用性以及高頻操作的效率。
最後,競品分析一定要有結論。
這個結論就是競品的地位穩不穩固,發展潛力大不大?有哪些優點值得我們學習?從中我們可以洞察到什麼機會?
如果你能按照上面的思路寫出一份優秀的競品報告,那肯定會得到面試官的認可。
當然了,看到這裡,你可能還是會想:靠著這兩份作品,真的能實現跨行嗎?
事實永遠勝於邏輯,這方面的成功案例實在太多了。
限於篇幅,就不詳細講了。
專欄作家
王戴明,微信公眾號:To B老人家,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多年互聯網產品與資訊化管理經驗。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