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業管理中,經營分析是連接業務與財務的關鍵環節,但許多分析報告往往流於表面,缺乏深度和全域視角。本文將帶你深入理解如何通過搭建經營分析模型,實現業務與財務的打通,從而客觀評估投入產出效率。
“報告很長,內容很散”是很多經營分析的問題。
因為相當多的經營分析報告,其實就是把財務報表的利潤、收入、成本、費用流水帳似的羅列一遍,然後簡單寫一句:“收入低了,要搞高”、“成本高了,要搞低”。
這種報告會讓人很茫然,因為實際工作中,投入與產出是有關係的:
因此在做經營分析時,需要全域視角,而不是孤立地算收入,成本,費用的同比,環比。
通過搭建一套分析模型,基於業務邏輯,把成本/費用和收入的關係梳理清楚,這樣才能客觀評估:到底投的錢有沒有發揮作用;到底怎樣做才能投產比最大化。
具體操作,則包括三個部分:
下邊來具體看一下。
在企業經營的時候,每年度會選擇戰略重點:
站在財務角度,一個行業的毛利率,費用率,淨獲利率是有固定範圍的,選擇整體策略,就相當於給相關指標,定下基調。比如:
在年初的經營分析會上,可以首先對全年定個基調,清晰到底是擴張還是防守,之後明確主要業務,財務考核指標。之後就可以制定關鍵業務行動(俗稱:業務抓手)然後對指標進行拆解,下發給各個部門作為KPI考核(如下圖所示)。
有了這一步動作,從整體指標到營業單位具體KPI,都有了基準,後續就能進一步分析:到底投入產出有沒有效率
投產比梳理,應首先從清晰收入過程開始。在搭建經營分析模型的時候,需要根據每個管道流程,把:
梳理清楚后,才可以正確核算:投入在該渠道的費用有多少,為後續深入分析打下基礎。
同時,一些沒有直接投入的費用,比如品牌宣傳費,也可以單獨列出來,方便觀察:這些沒有直接起作用的費用(相當於加Buff),到底有多少拉動,有沒有影響現金流安全?(如下圖)。
費用只是財務科目里一條數位,投入業務後,會有很多具體形態,也衍生出很多業務上可考核指標。因此,沿著業務流程,可以更進一步梳理:
將業務和財務指標打通以後,才能更深入分析。
比如toB類業務,經常有差旅費發生,那麼沿著業務流程
如下圖,梳理出每一類費用對哪個業務能力有影響,就能進一步考核:投入了錢,有沒有產生效果?,如果發現:
那就是投入沒有產生應有效果,應儘快復盤,先止損,再增效。
當然,也有其他做法,比如零售/電商/消費品行業,可能是以商品為單位,統計各項投入:
通過對商品銷售表現的分析,來判斷:是否投入產生效果,從而進一步指導業務(如下圖)。
對於服務類產品,或者虛擬產品,該訪談同樣有用。比如手機遊戲,為什麼遊戲產品/運營部門會看一大堆用戶行為指標,就是要判斷:到底用戶體驗好不好。這才是促成產品選擇的關鍵。
而遊戲的推廣,研發投入,都是為此服務的。比如在研發投入上,專案組夯吃夯吃乾了幾個月,考核費用效果,就得跟產品改變後業務數據表現結合起來:
結合業務細節考慮后,才能清晰研發投入產出,把好鋼用在刀刃上。
需注意的是:服務型產品並不是“一分錢一分貨”,恰恰相反,很多服務型產品的設計是冗餘且耗費成本的。因此對服務研發/設計的投入產出評估,必須緊密結合使用者消費行為,燒錢但無用的事做多了,會極大拖累利潤(如下圖)。
因此,做經營分析的時候,需要結合具體行業特點,梳理清楚流程,才好深入分析。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接地氣的陳老師】,微信公眾號:【接地氣的陳老師】,原創/授權 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 CC0 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