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歲的王老師是一名高三班主任,5年前出現反覆口幹、多飲、多尿癥狀,伴體重減輕,確診為Ⅱ型糖尿病,遵醫囑口服二甲雙胍維持治療,血糖控制良好。
近半年來由於所教授班級即將面臨高考,工作壓力大,未規律用藥及檢測血糖值,且最近經常熬夜準備教案,吃飯不規律,王老師感到口中甜味、多食易饑、尿多,尤其是在餐後,常常有困倦、神疲乏力、口渴、饑餓的表現。
直到最近,王老師感到癥狀逐漸加重且伴隨四肢末端疼痛麻木、氣短胸悶的現象,遂來醫院複診。
經血常規、尿常規化驗發現,隨機血糖:13.5mmol/L,HbA1C:7.8%,C肽:1.32-1.17-1.37-1.47-1.44ng/mL,尿糖3+,血糖控制的不理想,醫生隨即根據王老師的自身情況及檢測結果,調整治療方案為餐后嚼服阿卡波糖100mg,餐前注射德谷門冬雙胰島素(早14U、晚10U)。治療一周后,血糖得到明顯的控制,王老師餐後困倦、口渴、饑餓的感覺顯著減輕,胸悶氣短、肢體麻木的現象明顯好轉。
醫生通過與王老師的交談得知,王老師最早出現的不適癥狀主要集中在餐後,如困倦、口渴、饑餓、胸悶等,但由於工作忙碌並未在意,時間一長,還出現了肢體麻木和心慌的表現,於是向王老師解釋道:“你出現的口渴難耐、犯困、饑餓感不消失等餐後癥狀,都是血糖控制的不好的早期表現,其實你的身體已經在向你發出‘求救信號’了。”
糖尿病作為當今人類一大健康隱患,血糖控制不好的人,除典型的“三多一少”表現外,餐后的一些看似不起眼的表現其實已經是身體在向你發出警報了,儘早的發現有利於我們更快的控制病情發展!那麼,血糖偏高的人,餐後會有哪些表現呢?
食物中含有的糖類及澱粉等物質,經消化系統的轉化,降解成小分子的葡萄糖,經腸黏膜吸收進入全身血液迴圈,為不同的組織及器官提供能量。
但若血糖長期超過正常水準,身體出現糖代謝紊亂,進食後,由於血液中的血糖水準激增,就會出現餐後犯困、餐後饑餓感不消失、餐後口渴難耐的表現。
1. 餐後犯困
餐后出現犯困的表現是由於進食后需要大量的血液供應胃腸道以保證消化和吸收的順利進行。
這時候,大腦的供血減少,腦細胞處在一個相對缺血缺氧的環境中,活躍度降低。
同時,大腦在長期的高血糖狀態中,大腦中的神經及小血管產生損傷,腦細胞機能減弱,頭部供血相對不足,因此,高血糖患者餐后常出現犯困的表現,有時可伴隨頭暈、心慌的癥狀。
2. 餐後仍有饑餓感
胰島素的作用是促進機體攝取和利用血液中的葡萄糖,進而為細胞提供能量。血糖長期得不到良好控制的患者,由於體內的胰島素的分泌或功能減低,導致血糖水平高於正常的範圍。
這時胰島素就不能將血液中的葡萄糖充分的加以利用,不足以滿足機體所需的能量供給,身體誤以為攝取的食物不足,因此,高血糖患者即使在餐後仍有饑餓感。
3.餐後口渴
血糖控制的不好的患者,由於餐后血糖濃度長時間升高,導致血漿的滲透壓也隨之增大,刺激大腦神經中樞,產生口渴的感覺。
此外,血漿滲透壓增大的同時,尿液的滲透壓增大產生的利尿作用,導致高血糖患者尿液增多,機體出現輕微脫水的表現。因此,常常表現為餐後口渴難耐,大量飲水。
由此可見,高血糖患者在餐后常有犯困、饑餓及口渴的表現。如果您的血糖偏高,但並無上述癥狀的話,說明您控制的比較好!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血糖控制不好的情況呢?又是什麼原因導致血糖升高的呢?
一般來說,血糖的來源不外乎外源性攝入、糖原分解及糖異生這三種途徑。
外源性途徑是指糖類及澱粉類食物經由胃腸道的消化吸收轉化成葡萄糖的途徑。
經由外源性途徑導致血糖升高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是經飲食物獲得,如過度攝取甜食或高碳水食物,超出人體所需的能量範疇后,就會導致血液中游離的葡萄糖增多,血糖水平超過正常值。
此外,部分患者不愛運動,導致攝入的糖分不能充分的消耗,時間長了會使胰島負擔加重,也會導致血糖水準控制的不理想。
除飲外源性因素的影響外,糖原分解也是升高血糖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精神緊張、疼痛、外傷等應激刺激下,體內的腎上腺素等升糖激素的分泌隨之增多,交感神經興奮,這些激素具有加快肝糖原、肌糖原的分解,使血糖升高的作用。或在某些疾病如甲亢的影響下,甲狀腺激素分泌增加,患者對能量的攝取需求大,促使小腸黏膜對葡萄糖的吸收及肝糖原的分解,長期以往也會導致血糖水準的升高。
此外,糖異生指的是蛋白質、脂質通過糖的異生分解分解作用,轉化成葡萄糖,進入血液的途徑。
該途徑雖不如糖類攝入及糖原分解常見,卻也是導致血糖水準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Ⅱ型糖尿病患者對胰島素產生抵抗,對葡萄糖的攝取減少,為了維持機體正常的能量代謝需求,肝內糖異生途徑便被持續啟動,促使血糖維持在高水平狀態。
另外,部分患者根據病情使用了如糖皮質激素之類的藥物,這類藥物具有降低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率、增強糖異生作用,也會在用藥期間導致血糖水準的升高。
通過上述內容可以看出,血糖升高的原因是複雜多樣的,有一過性的高血糖,也有長期維持在高血糖水平的狀態。那麼,如果長期血糖得不到良好的控制,會產生什麼危害呢?
其實血糖高並不可怕,但如果糖尿病患者長期血糖控制的不理想,會併發一系列的併發症,危害身體健康。總的來說,糖尿病併發症可以分為急性併發症和慢性併發症兩種。
糖尿病急性併發症以感染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最為常見。
感染是由於長期血糖過高,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且高糖血液為細菌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糖尿病患者更易誘發如皮膚、泌尿系統的感染。若化膿性感染反覆發生,還易誘發敗血症和膿毒血症,威脅生命。
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易在嚴重感染的基礎上誘發,由於血糖控制差,胰島素大量缺乏及升糖激素升高,進而引起代謝紊亂所致的酮體蓄積,主要表現為呼吸深大、爛蘋果味、脫水、意識障礙及休克等。糖尿病急性併發症來勢快,風險高,嚴重危害患者的身體健康。
糖尿病可引起眾多的慢性併發症,累及全身各個組織和器官,包括微血管病變、大血管病變、神經系統病變、糖尿病足及其他病變等。
由於血糖的升高,導致血液變的粘稠,引起血管內皮功能紊亂,使血管變硬增厚、狹窄及血液迴圈受阻,神經及末梢血供變差,若累及微血管,可引起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累及大血管如冠狀動脈、腎動脈等可引起冠心病、腎動脈硬化;累及神經系統可引起麻木、疼痛癥狀;累及下肢遠端血管和神經可導致糖尿病足等,糖尿病慢性併發症嚴重降低患者生存品質。
由此可見,血糖長期控制不理想帶來的危害主要是其眾多的併發症,因此,只要將血糖控制在合理的範圍內,就可以規避血糖控制不佳帶來的危害。那麼,我們該如何有效的降血糖呢?
控制血糖的方法主要有低糖飲食、積極運動及藥物治療等。
低糖飲食是控制血糖的重中之重,建議高血糖患者減少白米飯、麵包等高GI食品作為主食的攝入,因為這類食物中含有大量的澱粉,升糖指數高,食入后轉化成葡萄糖,不利於血糖的控制,但並不是要完全排除攝入碳水化合物,患者可以多食用低升糖指數的食物,如蕎麥、蔬菜、魚肉等,這些食物不會導致血糖的急劇升高,從而減輕胰島的負擔,糾正代謝的紊亂,有利於更佳的控制血糖。
除飲食外,運動也是説明更好的控制血糖的重要措施之一。
運動不僅能夠加快代謝、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從而降低血糖水準,還能增強身體的抵抗力,更有利於減少發生併發症的風險。
在飲食及運動的基礎上,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可通過藥物進行治療。
臨床常通過口服降糖藥物:如雙胍類、胰島素促泌劑(磺脲類、格列奈類)、α-糖苷酶抑製劑等起到治療作用。臨床最常使用的雙胍類藥物,如二甲雙胍,通過抑制腸道中葡萄糖的吸收,增加外周組織的攝取,並減弱糖原分解及糖異生作用,達到降血糖的目的。
胰島素促泌劑如磺脲類及格列奈類、α-糖苷酶抑製劑如阿卡波糖,均有良好的降血糖作用;口服降糖藥物仍效果不佳者,可配合使用胰島素及其類似物控制血糖,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切勿盲目選擇,出現不良反應應該及時就醫。
通過上文內容可見,血糖控制不佳者,餐后易出現犯困、口渴、饑餓等表現,出現這些表現就要重視血糖的變化了,若你沒有出現,說明血糖控制的比較好。
此外,血糖偏高並不是一件可怕的事,只要通過飲食、鍛煉及藥物治療,合理的控制血糖,就能降低併發症出現的風險,為健康保駕護航。
書目:
[1]. 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上)[J].中國實用內科雜誌,2021,41(08):668-695.
[2]. 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下)[J].中國實用內科雜誌,2021,41(09):757-784.
[3]. 劉潔.糖尿病藥物治療的現狀及進展研究[J].醫學資訊,2022,35(09):69-72.
本內容為虛構小故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所有人物、地點和事件均為藝術加工,請理性閱讀,切勿對號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