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部劉慈欣小說將被影視化改編。
近期據媒體報導,管虎將執導根據劉慈欣小說《全頻帶阻塞干擾》改編的電影。這不是這部小說第一次引起輿論熱議,2019年,這部小說的改編就通過了國家電影局的備案公示,只是後續沒了下文。
劉慈欣小說的影視化之路,向來一波三折,立項的多,和觀眾見面的少。其中的原因除了科幻電影需要相應的影視工業水準加持外,還與劉慈欣小說中深刻的哲思及人文關懷有關。想拍出原作中理性的嚴謹和浪漫的溫情,需要花費巨大的心血。
爆款當然有,像騰訊視頻版的《三體》劇集、電影《流浪地球》系列,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也讓劉慈欣小說成為影視改編的富礦。據不完全統計,各類待映的劉慈欣小說改編專案不下10個,其中包括已經立項和完成拍攝但還沒上映的作品。
仔細分析這些待映的專案,都各有特點,到底誰會成為下一部爆款呢?
篇幅不同,改編難度各異
劉慈欣的作品數量眾多,涵蓋了長篇、中篇和短篇,不同類型的文本改編難度也不盡相同。
長篇小說以《三體》為代表,故事容量大,名氣也大,改編的版本也最多。騰訊視頻劇版《三體》是目前口碑最好的改編,它選擇“摳書式”的還原路徑,獲得了廣大原著粉和路人觀眾的認可,第二季的開機也已經提升日程。
複刻原著是長篇小說改編能選擇的方法,但對於中短篇小說來說行不通。
中篇小說的改編,目前最成功的是電影《流浪地球》系列,它屬於站在原著的肩膀上改編,輔以國產電影工業化的支撐,兩部電影累計票房達87.3億元,實現了口碑和票房的雙豐收。
短篇小說的成功改編,目前僅有改編自《鄉村教師》的電影《瘋狂的外星人》。
長篇小說改編多而中短篇改編少,這樣的局面和劉慈欣的成名之路密不可分。在《三體》獲得雨果獎之前,劉慈欣大部分長篇小說的版權基本已經賣出,當時科幻IP價格普遍較低,一般在十萬元級別,今天來看近乎白菜價。
2019年,改編自劉慈欣小說的《流浪地球》和《瘋狂的外星人》上映,進一步拉高了劉慈欣小說的知名度,眾多中短篇小說的版權也成為市場青睞的物件。
長篇小說知名度高,版權購入早,市場往往優先改編。中短篇的開發難度大,只能走增添內容、擴充改編的路徑。前者更適合劇集,後者則更適合電影,事實上,已經跟觀眾見面的劉慈欣小說改編作品,也基本符合這樣的改編規律。
只是在待映的片單中,這一規律已被打破。一批根據長篇改編的電影、根據短篇改編的劇集正在拍攝或籌備中。可見在成功項目的激勵下,業界對華語科幻作品的探索正在進一步加強。
熱門專案棘手,冷門專案也不好拍
《三體》是劉慈欣小說中毫無爭議熱度的第一名,自然想改編的片方也最多。
早在2015年,手握小說版權的遊族影業就宣佈將拍攝一部電影,導演為張番番,只是這部電影在殺青之後就沒了消息,這是《三體》影視化的最早嘗試,並不成功。此後《三體》又推出了動畫版劇集,導演為林銘浩,其豆瓣評分僅為3.7分。
官方版本的失利,反而讓飯制版本的《三體》動畫走到台前。李圳宜推出的《我的三體》系列,目前已有四季,豆瓣平均分在9分以上,動畫對原著諸多名場面的還原尤為粉絲津津樂道。
《三體》影視化的熱度在中美兩版劇集先後推出時達到頂峰。
騰訊版的《三體》以細節還原取勝,情節飽滿、特效精良,豆瓣評分為8.7。相比之下,美版由於改變幅度太大,人物關係混亂,遭到了原著粉的大量吐槽。
在去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上,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曾談到將由張藝謀執導電影版《三體》,投入不設上限,目前專案正處於籌備階段。
這就是劉慈欣熱門小說的魅力,雖然影視化比較棘手,但是攔不住各種版本的改編熱情。相比之下,那些冷門的劉慈欣小說,熱度就要打個折扣。
即使在劉慈欣的冷門小說中,《全頻帶阻塞干擾》都算得上另類。
這部中篇小說有兩個版本,正式出版的設定是美國和俄羅斯發生衝突,美國憑藉技術優勢攻入俄羅斯本土,為了拉回雙方在電子戰領域的平衡,俄國宇航員駕駛飛船撞擊太陽,讓雙方的戰鬥方式重回原始的拼刺刀狀態。
另一個版本的衝突方則是中國和美國。
《全頻帶阻塞干擾》成書於90年代,正值“銀河號”事件、台海危機、北約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屬於兩國實力差距明顯時代的產物。小說中瀰漫著一種面對美國技術優勢的迷茫和絕望之情,切中時代氛圍,特別是駕駛飛船撞擊太陽的舉動,更凸顯了軍人的悲壯。
目前尚不清楚管虎的改編依據哪個版本,但是小說的內在基調和當下國際關係形成了奇妙的互文關係,在表達上非常考驗主創。
長篇要硬核,短篇要情懷
科幻是最能考驗影視工業化的一個類別,影迷也津津樂道於硬核科幻的魅力。但長篇容易硬核,短篇想硬起來卻非易事,長篇可以從容鋪陳各類設定,短篇更多的是呈現一些有趣的點子。
對短篇科幻小說的改編,也更考驗主創的科幻情懷。劉慈欣曾說過“科幻是需要情懷的,知識可以彌補,情懷沒辦法彌補”,在硬核呈現之外,能不能拍出情懷,是短篇科幻改編成敗的決定因素。
《夢之海》正是這樣一部講究情懷的短篇小說。目前它已經被改編為網劇,由《河神》系列的導演田裡指導。在2023年的中國科幻大會上,劉慈欣稱《夢之海》是自己“最為期待的改編作品”,原因很簡單,這部作品是前輩科幻作家們未曾涉及的探索,算是劉慈欣個人獨創性最豐富的一篇作品。
《夢之海》涉及地球和外星文明,不過更多的焦點則是人類和天災的搏鬥。拋開外星文明,原著裡只有一個有名有姓的人物,有大量關於美學、藝術的思考,而外星文明造訪地球的動機,更是前所未見。
可以說這是一篇近乎瘋狂的小說,不改編根本無法影視化。如果按照原著拍,外星文明就是冰球,人類對著冰球交流美學,看起來更像自言自語。如何把原始文本處理得能夠影視化,是這部劇最大的難處,也是極大的看點。
比起《夢之海》,《帶上她的眼睛》影視化要容易許多,但棘手的是如何傳達這部短篇小說中充沛的情感。
《帶上她的眼睛》全篇不足一萬字,採用第一人稱的視角,講述了一個溫柔、詩意又帶著幾分殘忍的故事:
一位女宇航員因為事故獨自被困地下數千公里處,終其一生,無望得救。可是她憑藉自身的敏感和細膩,用意志對抗絕望的孤獨。小說結尾那句“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我離她都不會再遠了”,更是感動了萬千讀者。
這部電影的陣容可謂強大。監製為陳思誠,導演是戴墨,請來了曾執導過《天堂電影院》《海上鋼琴師》的義大利導演朱塞佩·托納多雷擔任編劇,但是國外編劇能否處理好小說中充沛熾熱的情感,還需拭目以待。
擁有“從冷峻單調的實驗室中開出一朵玫瑰的浪漫”,這是讀者對劉慈欣小說的讚美,他的短篇小說最能體現這一特點。角度獨特的點子,飽含人文關懷,那種獨屬於理工科的浪漫,實在令人著迷。
劉慈欣曾感慨,“科幻小說是虛假的繁榮,科幻影視或許會生發出一種全新的類型電影”,如今看來,這樣的願景正在一步步實現。
【文/忠犬七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