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需要重看《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的5個理由
更新于:2025-04-04 15:25:18

《哈利·波特》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電影傳奇之一,沒有什麼比觀看一部心愛的電影,在魔幻時光里沉浸幾個小時更好的了。但是當你開始選擇看哪部電影時,你有多少次會選擇第六部呢?

當然,《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帶來整個故事中最具影響力的角色死亡之一,但除此之外,你為什麼要選擇觀看第六部,而不是充滿神奇懷舊色彩的第一部,或者黑暗又殘酷的第三部或第四部?

《混血王子》經常被普通觀眾所忽視,這部電影上映之初第一印象不佳,色調也招致批評,但其中有大量的微妙細節足以彌補諸多不足。這部電影是哈利波特系列中敘事最為細膩、睿智的一部,有充分理由將其視為系列最佳影片。真的!

從巧妙的預示到令人嘆服的時間膠囊,《混血王子》充滿了隱藏的細節,使其成為了一部不容錯過的電影!如果你已經看過了,下面這些資訊會說服你再看一遍……

《混血王子》的結局給人一種挫敗感,觀眾們錯愕地被告知哈利和鄧布利多從洞穴裡取回的魂器是假的。哈利從藏在項鍊掛墜里的紙條上得知,真的掛墜已經被一個名叫R.A.B的不知名人士替換掉了,之前的艱苦追尋只是一場徒勞!

哈利和觀眾都想知道這個人到底是誰,但還沒等我們得到答案,電影很快就結束了。這個懸念讓我們意猶未盡,但是,也許,我們已經被告知這個神秘人物的身份了。

在電影的開頭,哈利陪鄧布利多來到霍拉斯·斯拉格霍恩家中,試圖說服這位退休教授新學期回霍格沃茨執教。在這次拜訪中,斯拉格霍恩向哈利講述了他最喜歡的學生——他們每個人的照片都擺在他客廳角落裡的一個小神龕裡。一切都很正常,直到斯拉格霍恩特別提到了一個得意學生,剛死不久的小天狼的弟弟雷古勒斯·布萊克。

當然,乍一看,這對觀眾來說毫無意義,但再重看時,你會發現,很明顯,這就是電影結束時那個令人沮喪的問題的答案。雷古勒斯·布萊克就是R.A.B!

在這場戲中,小天狼星的死和華麗的長笛配樂將觀眾的注意力從這一細節上轉移開來,但當影迷們用敏銳的眼睛回過頭來看時,就會發現這一幕是一個非常微妙的伏筆。

真相一直就在我們的眼皮底下,當回過頭來的觀眾意識到這一點時,也會情不自禁地發出驚歎。

鳥籠?什麼鳥籠?在《混血王子》中,導演大衛·耶茨用一個簡單的鳥籠鏡頭,巧妙地向讀者講述了一個故事。

在影片進行到三分之二的時候,德拉科開始在有求必應屋裡測試消失櫃——在這之前,給出了走廊上一個鳥籠的鏡頭。

這個鏡頭一開始並不引人注意,只是一隻鳥在棲木上快樂地啁啾的簡單鏡頭,但在之後的場景中無縫銜接。我們看到德拉科把一隻鳥從籠子里拿出來,將其放進消失櫃,試圖測試它與博金-博克之間的通道是否安全。

在影片稍後部分,當哈利追趕德拉科與他對峙時,我們看到了同樣的鳥籠鏡頭,但籠子里已經沒有鳥了。

這場戲之後,哈利冒險進入有求必應屋(為了丟掉混血王子的書),觀眾又看到幾乎同樣的鏡頭,隱約似乎明白發生了什麼事。

我們看到籠子里又少了一隻鳥,鏡頭和之前的一模一樣,我們立刻知道這隻鳥也被德拉科拿去用作測試消失櫃的試驗品了。哈利打開消失櫃,一隻小鳥飛了出來,也證明瞭這一點。

在這裡,耶茨通過簡單的鏡像,告訴我們一個完整的故事。鳥籠鏡頭被放在影片中兩個特定的點上,使得我們通過幾個畫面看到了一連串的事件。簡潔而優雅的鏡頭充分展現了敘事的創意性,使《混血王子》成為了一部出色的電影。

提起哈利·波特,你會想到什麼?一場有趣,神奇,甚至令人振奮的體驗?那麼,如果其中一部電影偏離了這一模式會發生什麼呢?

第六部電影肩負著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那就是彌合《鳳凰社》的痛苦和困惑與《死亡聖器》中三人組史詩探索之間的鴻溝,《混血王子》通過創造、維持一種新的既黑暗又複雜的哈利·波特電影體驗實現了這一目標。

《鳳凰社》以小天狼星布萊克的死亡而告終,這場悲劇讓觀眾們為這位深受喜愛的角色哀悼。同時,它也使哈利·波特的世界陷入黑暗,將其投向了未知的世界,即使是最聰明的角色也對未來感到茫然和恐懼。

因此,為了讓故事繼續下去,《混血王子》需要直面這些現實,改變哈利·波特的套路模式,而且影片處理的方式非常優美,以至於你需要重看幾遍才能完全領會。

在整部影片中,我們被秘密和謹慎所包圍,黑暗、枯燥的色調與前幾部影片的色彩斑斕形成鮮明對比,連敘事也更加隱晦巧妙。對角巷基本上一片凋敝,大多數場景的光線都非常微弱,配樂也總是低沉而緊張。在霍拉斯的聖誕派對後,斯內普和德拉科的那場戲中使用的管弦樂令人著迷,完美地轉移了觀眾的注意力。

影片的緊張氣氛不斷加劇,直到結尾哈利知道了魂器,鄧布利多被殺,成功地引導觀眾從上一部電影的混亂結局中走出來,歷經這場愈加兇險的冒險,開始進入到《死亡聖器》的魂器搜尋中。

影片的基調巧妙地反映了巫師的黑暗世界,再次觀看時,你會發現這部電影成為了哈利·波特故事中值得讚賞的輝煌部分。

鄧布利多的遺言。簡單的一句話擲地有聲,令人心碎,難以忘懷。這句話在每個哈利波特迷的腦海中根深蒂固,那麼我們為什麼要重提這句話呢?

起初,這句話似乎是低聲的求救,因為斯內普應該會幫助鄧布利多,把他從食死徒手中救出來。當斯內普無視這一要求,卻舉起魔杖將鄧布利多打倒時,在觀眾看來,這是對友誼的惡毒背叛。這種純粹的反派行為,證實了多年來人們對霍格沃茨最受鄙視的老師的仇恨是正確的。

然而,現在回頭看,我們知道事實並非如此。在《死亡聖器》的結尾,我們被告知原來這是為了讓斯內普贏得伏地魔的信任,鄧布利多故意赴死,真相揭露使鄧布利多的遺言顯現出了不一樣的意義。

當影迷們看完大結局再回顧這一幕時,會感慨邁克爾·甘本把這句臺詞演繹得如此出色,以至於他似乎是在真誠地請求斯內普對他施放殺戮咒。背叛的感覺不復存在,這句臺詞準確地表達了角色之間潛在的默契,足以讓觀眾捕捉到這種感覺。

得益於精湛的演技,觀眾再看時,就會發現第一次看時令人痛心疾首的這一幕又有了新的內涵。

“西弗勒斯……拜託”並不是求救,而是一個微妙的殺身成仁的請求,每一次都會讓你大吃一驚。

在《哈利·波特》系列前五部電影中,德拉科·瑪律福是一個簡單而略顯平淡的角色。他是校園惡霸,因其勢利的行為和對權勢父親的依賴而臭名昭著,除此之外,沒有太多其他的東西能進一步補充他的人物形象。他是個壞人,我們只是不喜歡他。

然而,在《混血王子》中,德拉科終於得到了一些關注,情況開始發生變化。

這部電影給了他的角色足夠的發揮空間,讓人幾乎無法只看一遍就能完全領略到。在整部影片中,我們看到了一個非常人性化的德拉科,與前幾部電影中膚淺的惡霸形象相去甚遠,我們還能觀察到他是如何應對效忠黑魔王給他帶來的壓力的。

他開始試圖暗殺世界上最偉大的巫師,霍格沃茨的校長,我們得以欣喜看到他內心隨之而來的動蕩和衝突。

我們甚至還能從一些不易察覺的細節中看到德拉科的成長,比如他看到消失櫃中回來的小鳥死了,他哭了。在短短幾秒鐘中,我們既有對他成功的巨大期待,也對他這個驚慌失措的年輕人產生了同情。

同情?同情德拉科?沒錯,真的很打動人!反派的面紗從德拉科身上褪去,我們終於看到了他的真實面目:一個和其他學生一樣困惑、害怕的男孩。

《混血王子》花時間豐富了其中最受歡迎但又缺乏關注的角色之一,在角色發展上實現了一次美妙的飛躍,值得再次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