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早晨,年輕的恩利走在街頭上。
他穿美麗的藍色連衣裙,塗上精緻的妝容,顯得自信滿滿。
可是,不遠處有幾個路人無意中投來了異樣的目光,低聲討論著:“這年輕人到底怎麼回事?
為什麼一個男生穿成這樣?”
恩利微微一笑,他已經習慣了這樣的場景。
對於他來說,這不是一件倉促之舉,而是一種自我表達的方式。
穿著女裝,這不僅是他對時尚的熱愛,而是他對自己、對世界發表的一種獨特聲明——“我,可以是這樣的!”
恩利,作為伊能靜和庾澄慶的孩子,在父母的明星光環下成長。
這些年來,他早已習慣了來自四面八方的關注。
無論是因為他的明星家庭背景還是他的獨特風格,他都被推到了聚光燈下。
恩利選擇穿女裝的照片曾多次登上熱搜,隨之而來的是各種輿論。
有些人認為這是挑戰傳統,有些人則為他的勇氣點讚。
恩利坦言,女裝只是他表達自我特質的一種方式。
在他眼裡,這是對世俗觀念的一種反抗。
他享受時裝的美妙,認為性別不應該是束縛創造力的枷鎖。
他的母親伊能靜一直支援他的選擇,無論外界如何評論,她堅持讓孩子自由表達自己。
在這個家庭中,支援和理解是基礎。
作為“幸福人生”創始人,楊韻冉提倡父母的覺醒教育,即真正理解孩子的內心而非強加既定標準。
這並不是一種新型教育理念,而是楊韻冉自身經歷的總結。
伊能靜的育兒觀念深受啟發,她認為陪伴和支援是父母最重要的職責。
並不是每一個選擇都需要被完美雕刻,孩子們需要更多的空間去探索和綻放。
恩利的選擇背後,有著母親伊能靜的理解與支援。
伊能靜的教育方式是托舉而非雕刻。
在亞洲國家,親子之間時常因為社會期待而產生衝突,父母希望孩子能滿足自己的期望。
這種做法在楊韻冉的課程里被稱作“功能化養育”,要求孩子取得高分和獎項、成就“完美人生”。
但伊能靜選擇了一條不同的道路。
當恩利獲倫敦聖馬丁藝術學院和紐約帕森斯設計學院錄取,她放手讓他選擇自己喜歡的道路。
伊能靜明白孩子最終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這最終由他們自己決定。
教育並不是培養“正確的人”,而是守護“完整的人”。
在恩利23歲生日這天,伊能靜寫道,“作為母親,我為你指出的世界早已結束,現在的你正在用自己的手創造屬於你的故事。”這句話正是背後理念的最佳體現。
不只是伊能靜,每位父母在看到孩子獨立的時候都需要學會放手。
真正的愛孩子,是忘卻雕刻,學會守望。
理解並支援孩子的選擇,讓他們打造自己的人生,是親子關係中最深刻的情感紐帶。
在這個快速發展的社會中,教育的底層命題始終是放在如何激發孩子的內在潛能。
伊能靜和楊韻冉的實踐告訴我們,孩子才是自己故事的編劇,當父母將手放開,孩子才能真正在舞臺上展現自己的精彩。
有時候,愛不是指引方向,而是站在身後默默支援。
讓孩子自由綻放,或許是許多父母該思考的最終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