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技術日益普及的今天,競品分析作為設計和產品優化的重要手段,也在不斷探索與AI結合的新方法。本文從AI輔助競品分析的角度出發,探討了如何通過AI提升競品分析的效率和品質。
很多時候,我們辛苦做的競品分析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往往是因為報告里只羅列了資訊,卻缺乏觀點和行動建議。又或者結論和資訊不一致,難以支撐觀點。
在標、選、告三步中,告是整理、分析、總結。
無論是產出正式的多頁報告,還是簡短到一頁的陳述,目的都是告知競品調研的結論,為接下來的設計能達成一致作出貢獻。在我看來,好的競品分析,可以作為如何做出設計亮點、如何體現設計價值、如何順利通關設計評審等等諸多問題的答案。
它是設計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分享3個讓競品分析更有效的方法和AI輔助提升的切入點。
在《主動做競品調研的時機?》中,我介紹了5個介入調研的好時機,每個時機對應的問題不一樣,調研的目標就不一樣,內容分析得側重點也不一樣。
雖然每個調研的具體目標有差別,但歸納起來不外乎兩種。要麼為“做什麼”給出啟發,要麼為“怎麼做”給出參考。
結合AI,就有了兩種維度去提煉資訊中對目標有價值的資訊:
1. 檢查自己的分析有沒有給出針對具體目標“做什麼”或“怎麼做”的指導。
2. 把資料發給AI,讓AI就具體目標“做什麼”或“怎麼做”給出它的分析。
在我們查看、收集競品資料的時候,就可以把一些思考及時的記錄下來。
記錄的內容包括2個方面:
1. 自己的觀點或感受。比如“介面全是深色的符合產品感覺”、“頂部是機器人的狀態,太像按鈕了不太好吧”“主介面一共分了6個部分”“模型管理按類別拆分開,沒有統一的頁面進行查看”……
2. 關鍵圖片和資訊。比如主流程或調研功能點上的流程介面、重點功能介紹、讓你有印象的交互點或介面形式等。
記錄下來的好處是把寫報告的任務前置化,有些當時看來碎片化和粗淺的想法,在分析的時候也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也方便後面使用AI工具幫助我們按照結構化的形式進行分類整理。
分享我梳理的一份完整的競品分析報告框架:
1. 總結結論(必要):很多通用範本會把這個放在最後,但我比較推薦結論先行。先用一個頁面最多不超過5點概述並總結你的調研結論。
2. 基本資訊:報告的版本、時間、人員等
3. 調研背景:說明為什麼要調研。
4. 選品依據:說明為什麼選擇這些競品研究
5. 調研內容(必要):按照結論,以結構化的形式展開呈現競品調研的具體資訊、分析內容。包括但不限於:功能分類:核心功能、次要功能、輔助功能交互流程:主要操作流程、某個具體功能的操作流程等頁面表現:對介面的表現形式做對比分析,比如類似功能的佈局、資訊層級、視覺動線、元件使用、圖示形式等設計亮點:印象深刻的功能或可以借鑒學習的設計方式。
6. 設計建議:競品調研是設計的手段,所以最後要從競調的結論中提出一些設計的建議方向。如果是比較非正式的競調任務,這部分可能才是主要內容,那麼還可以展開陳述下具體改進后的設計方案。
根據競品調研的時機和目標,從框架中篩選必要點展開,報告的內容可長可短,而AI工具在「告」這個步驟,則可以從兩方面提升我們的效率和品質:
1. 閱讀效率。內容太多的時候,可以讓AI進行歸納總結,國外的競品資訊還可以直接翻譯。
2. 結構化梳理資訊,查漏補缺。
以下是我讓deepseek初步做的一個產品競品分析,可以對比下沒有提供框架和提供了框架后,特別是在用戶體驗上給出內容的區別,明顯給出框架后的回答更具體和實用。
左側為未給出框架時DS的答覆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林影落】,微信公眾號:【林間有影落】,原創/授權 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 CC0 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