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讀書
更新于:2025-03-26 07:40:14

所以,對現在的我來說,到底為什麼要閱讀呢?

最直接的原因,首先還是消磨時間。如何度過一個人的時間是個大問題。如同那句“人類不快樂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靜地待在他的房間里。”剛剛上班時,完成工作之後,想到回家也是無所事事,竟會冒出這樣離譜的想法:要不我還是在公司呆著吧。不過,消磨時間的方式那麼多,為什麼偏偏要選擇讀書呢?

大概還是因為我懶。讀書是一件耗能蠻低的事。身體可以舒服地坐著或者趴著,閱讀的速度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或快或慢。更重要的是,讀書的時候情緒是比較穩定的。手機上的短視頻和文字資訊,總是不停地牽動我的情緒,帶著我在多巴胺的高峰和低谷爬上爬下。刺激我把自己的生活和他人比較,讓我為尚未發生或者萬里之外的事情擔心和焦慮......這就是它做的事。

讀書也是動情緒的,但是再跌宕起伏的文字,帶來的落差和刺激也比不上演算法。更何況,一本好書不會讓你生活在嫉妒和焦慮當中。書籍有足夠的篇幅,足夠緩慢的節奏,幫助讀者慢慢理解裡面的故事,或者以書為鏡,在閱讀時深入地觀察自己,而不至於急促地評判自己或他人。這種情緒穩定的作用,也不僅僅出現在讀書的過程里,時間久了也會潛移默化地改變一個人每時每刻的思維習慣。

讀書也可以帶來快樂。焦慮和煩惱得到化解會得到快樂,平靜的心情會帶來快樂,新的知識和理解本身也是件快樂的事。讀書的快樂,不需要通過任何功利性的收穫來得到證明。談到為什麼要讀書,“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是大家經常談的話。這話簡直是極端的功利主義。即使沒有這麼直白,大家也往往要說讀書如何增進了知識,提高了認知,這樣就能在事業上取得成功。可是這樣的說法,其實背後附帶了一條假設,那就是只有功利的目的是值得追求的,只有物質的享受是值得爭取的。

然而,人不僅是物質的存在,還是精神的存在。精神的昇華不應僅僅作為達成物質享受的手段,或者富人滿足了一切物質享受之後的奢侈品,精神的享受本身就是人生命意義的一部分。我見過的小孩子,包括我自己,在很小的時候原本就有蓬勃的好奇心,而在好奇心得到滿足,困惑得到解答的時候,原本就充盈了喜悅。佛教所說的“法喜”,阿基米德喊出的那聲“尤里卡”,都是在為這種喜悅命名。可惜的是,在現在的教育環境下,學習變成了苦事,閱讀變成了手段,對許多人而言,知識的樂趣已經逐漸消失了。

讀書也為我帶來了穩定的知識。有一次和朋友談起AI,朋友問,對於AI生成資訊中可能產生的錯誤,我是否擔心。我說基本不會,因為我會用AI和網路查找的知識,往往對我來說並不重要。我會用書籍,而不是這些碎片化的資訊構建我對於世界的理解。

說出這句話,我自己也猛然一驚。過去,我曾經下大功夫試圖管理好網上各處的碎片化知識。短視頻和幾句話的帖子是公認的沒有營養,於是我想,我該把經歷留給較長的文章和稍長的視頻。重新開始培養起閱讀的習慣,我很快發現,這些文章和長視頻依然是碎片,無非是大一些的碎片。面對書中充分的例證和完整的邏輯,再花時間去整理這些大碎片變得毫無意義。

現在的互聯網內容太容易被一時的信息牽動了。尤其是經濟,時政類的新聞,一旦出一些變化,無數的創作者就一擁而上,爭搶著抓住眼前的一點點資訊做出自己的預測。然而,世界唯一不變的東西就是變化本身,這些粗糙的,線性的預測,到底有多大的參考價值呢?有一本書叫《不看新聞的人生智慧》,我還沒有讀,但僅僅知道存在這樣一本書,就讓我對於不看新聞這件事有了十足的信心。這不是“兩耳不聞天下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因為現在的環境中,所謂“天下事”幾乎全都是泡沫和噪音。即使不主動去看,也不太可能真正自我隔離。另一方面,也只有把時間放在閱讀上,對世界有了足夠深刻的瞭解,建立起對世事基本的信念,才能從浩如煙海,真假難辨的資訊流裡找到真正重要的東西。

除了穩定,讀書也帶來多樣化的見解和更加豐富的認識。“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話是對的,二者缺一不可。知識為體驗賦予概念,而體驗也為知識填充內涵,二者合一,才算得上真正認識了某樣東西。所以,只要具有了這種結合的能力,學習知識也能夠豐富已有的體驗。面對社會事件,可以從經濟、階級、當事人的處境、傳播媒介的性質等等角度理解;每到一處新地方,除了歷史知識和自然風光,一本相關的文學書也能為旅途增色不少。

除了體驗的豐富,多樣化的見解也能説明我消解憤怒,更加理解與我不同的人。人不該用單一的一種視角觀察和解釋世界,因為任何一種理論都只是世界的一個側面,世界本身要比任何理論都複雜得多。認為只有一種世界觀是正確的,即使它本身邏輯自洽,這樣的想法也很容易帶來自大和傲慢,且無法容忍其他人有不同的想法,進而帶來衝突與爭執。在多重思維框架的共同作用下,簡單的好壞觀念會被消解,世界變得豐富而自由。而單一真理的人,就好像戴上了濾色眼鏡一樣,只能看到明暗,看不到五彩繽紛的世界。

讀書也能幫我克服孤獨,這一點在前面也有所提及。有些人不喜歡社交,於是離開人群回到書本。然而,只要是在讀書,其實仍然在人與人的關係中,畢竟閱讀其實就是與作者的對話。就像前面引用的話中說的,我常常要借用書裡的語句表達感情和想法,他比我更瞭解我自己。慢慢我發現,自己的困惑,都有人曾經困惑過;自己的疑問,都有人曾經解答過。也許在生活里,我很難面對面地把這些細微的情感向別人訴說明白,但這些書和作者,她們真的懂我。

在一本書《情緒》的播客介紹里,我聽到人的情緒都是我們的頭腦根據身體的內感受“猜”出來的。也就是說,先有了身體、心臟、胃、神經系統的一系列原始、零散的內部感受,然後再由我們的大腦綜合起來自動地“編”一個故事,決定我們當下是什麼情緒。這樣一來,或許可以說,對同一時刻同樣的感受,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解讀。有的人或許將其解讀為單純的身體病痛,有些會與今天發生的不如意的事情聯繫在一起,或者因為某些自己掌控不了的事情,無處發洩,鬱結在心中。這時候,好的書籍可以為你打開另一條通道,提供另外一種故事,就好像把堰塞湖裡的水引入大海,確認自己只是更大的世界的一部分,同時在流淌的過程中完成情緒的昇華。

最後,讀書可以幫我克服停滯感。日常生活的許多內容都是重複的,上班、下班、做飯、吃飯…… 雖然說世事無常,所有東西都在無時無刻地發生變化,但陷於日常中的我們還是難免有種原地踏步的感覺。而且這種狀況不是我們能完全決定和掌控的。比如工作、氣候、病痛...… 即使真的大變動到來了,對當事人來說,也未必就是完全興奮的,很可能還伴隨著恐懼與擔憂。

可我也真的害怕無聊和停滯。我還不知道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恐懼,但就是不想活完漫長的一生,發現自己只是把一年重複過了幾十次。讀書就是這樣一種,多多少少我可以掌控的,可以穩定地帶給我前進感的事。生活的腳步有時急有時緩,但每讀完一本書,總能讓我稍微前進一點,稍微豐富一點,對自己和世界的瞭解稍微多一點。

史鐵生躺在醫院的時候,王主任對他說“還是看看書吧,你不是愛看書嗎?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這句話我現在記下來鼓勵自己。不管處在怎樣的境況里,翻開一本書,這一天就算是沒有白活。

生活,慢下來
生活,慢下來
2025-03-26 12:02:46
於茶飯中品人間煙火
於茶飯中品人間煙火
2025-03-26 12:33:54
舌尖上的小鎮故事
舌尖上的小鎮故事
2025-03-26 13:42:59
茶中慢時光
茶中慢時光
2025-03-26 14:2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