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走到最後,最親的不是子女和老伴,而是這一個人
更新于:2025-03-26 07:30:00

人生智慧:如何成為自己的擺渡人

人生,如同一場漫長的旅程,充滿了未知與變數。在這條路上,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和事,經歷無數的起起落落。然而,正如《百年孤獨》中所言:“人生的本質,就是一個人活著,不要對別人心存太多的期待。”最終,我們會發現,真正陪伴我們走完這段旅程的,只有自己。

低耗心態:學會哄自己開心

常言道:“物隨心轉,境由心造,煩惱皆心生。”生活中的許多煩惱,其實都是我們自己給自己製造的。魯迅先生在《阿Q正傳》中塑造的阿Q形象,生動地詮釋了這一點。阿Q通過“精神勝利法”來應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困境,雖然這種方式並不完美,但它教會了我們一個重要的道理:學會取悅自己,生活才會眷顧你。

當一個人學會哄自己開心,快樂便會自然而然地靠近你。無論身處何種境地,懂得停止內耗,悲喜自渡,才是生活的真諦。凡事不必過於較真,不必過於在意,學會哄自己開心,你會發現,無論走到哪裡,眼裡都是風景。

置頂本事:自己的傘,才能遮風擋雨

楊绛先生曾說:“無論什麼時候,都要相信真正可以依靠的,只有自己。”人生的路,需要我們自己一步步走;生活中的事,需要我們自己一件件做。一切的歸宿,始終是自己。

有一個女孩,出生在一個偏遠的小鎮,極其聰明。然而,在她一歲半時,由於發高燒,腦部受損,成為了盲聾啞人。儘管身處黑暗和孤獨,她依舊不斷摸索努力。用手觸摸點字卡學會手語,通過不斷用手觸摸別人的嘴唇,用感覺來判斷舌頭和嘴唇顫動的情況。當其他同學嬉戲玩耍時,女孩要花出多幾倍的時間,來練習說話,讀盲文課本。

最終,這個女孩成為了一位博學多才的作家和教育家。她的故事告訴我們,世界總會有陰暗面,陽光也總有照不到的地方。人生總會有困境,有些坎坷需要自我跨過,有些傷痛需要自我消化。如若一個人自己沒有本事,旁人鋪的路再好也是徒勞。唯有自己能夠成全自己,與其等著別人搭救,不如為自己撐一把傘。

富養靈魂:後半生,做自己的擺渡人

曾聽過這樣一句話:“生活,不是為了取悅別人,而是為了富養自己。”富養靈魂,做自己的擺渡人,才是一個人最大的智慧。有一個老人,年過古稀,仍舊活得自足豐盈。他在屋頂修築了一個花園,裡面種滿了自己精心栽種的花草。老人說:“屋頂的小花園,就是我的整個世界。”

他常常獨坐在花園中,看花開花落,欣賞蜜蜂在花叢中起舞,聽花棚上的鳥兒啁啾。偶爾,在閒暇之時,還會支起畫架,展開一張潔白的紙,捕捉生活中美麗的瞬間。將大千世界藉著畫筆,娓娓道來。即便孤獨一人,無兒女相伴,也不會孤單。

孩子在家裡時,老人便會為他們講述繪本故事。獨處時,就兀自遨遊在自己的花園裡,怡然自得。最終,老人成為了繪本界的先驅者,憑藉自己的作品,獲得了國際性大獎。靈魂的富足,賦予了一個人對抗時間的力量。即便身軀蒼老,也難以掩蓋內心迸發著的蓬勃生命力。

自我成長:不斷超越自我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自我成長的過程。正如古人所言:“吾日三省吾身。”我們需要不斷地反思和學習,才能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自我成長不僅僅是為了應對生活中的挑戰,更是為了實現內心的渴望和追求。

歷史上不乏自我成長的典範。比如,孔子一生都在追求知識和智慧,他的學說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達·芬奇不僅是一位傑出的畫家,還是一位多才多藝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他的探索精神使他成為了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人物。

獨立自主:依靠自己,而非他人

在這個充滿競爭和壓力的社會中,獨立自主顯得尤為重要。只有依靠自己,才能真正實現自我價值。正如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所說:“未經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我們需要審視自己的生活,明確自己的目標和方向,然後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實現。

獨立自主並不意味著孤立無援,而是強調在面對困難時,首先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決問題。只有在自己無法解決時,才尋求他人的説明。這樣,我們才能在生活的風雨中從容前行,不被命運淋濕。

結語:成為自己的保護傘

余華說:“世界上沒有一條道路是重複的,也沒有一個人生是可以替代的。每一個人都在經歷著只屬於自己的生活。”人生總有高峰和低谷,有順境,也有逆境。無論身處何時何地,任何人都無法代替自己經歷所有。

生活始終是自己的,一切困頓,都要靠自己去化解。除了自渡,他人愛莫能助。願我們都能成為自己的保護傘,走過風雨,依舊無恙。在這條漫長的人生旅程中,學會哄自己開心,掌握自己的命運,富養自己的靈魂,成為自己的擺渡人。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生活的每一個階段都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和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