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大了,心臟是不是好用成了很多人關心的話題,畢竟,心臟這個“發動機”一旦出問題,影響的不僅僅是血液循環那麼簡單,連帶著身體的各個器官都會出現大大小小的問題。
可心臟功能究竟怎樣才能算得上“良好”,是不是必須等到心電圖不正常,或是經常胸悶、氣短,才需要關注,這些問題,很多老年人並沒有放在心上。
我在醫院工作多年,見過太多因為忽視心臟健康而進醫院的患者,多數人會覺得自己一天天變老,稍微氣短、無力、起床慢點是正常的衰老現象,但實際上,有些看似不起眼的小變化,可能早就提示心臟的健康出了問題。
更重要的是,很多心臟疾病早期並沒有明顯癥狀,只有通過身體的某些細微表現,才能發現端倪,我遇到一位70多歲的患者,他說自己最近起床時總是覺得頭暈,走路腳下沒勁兒,偶爾還覺得胸口悶得慌。
但想著年齡大了,這些不適也正常,所以拖了好幾個月才來看病,結果檢查發現,他的心臟早已出現功能性衰退,左心室射血分數下降,供血能力不足,如果早些關注這些變化,可能病情並不會發展到需要住院治療的地步。
科學研究也表明,老年人的心臟功能一旦出現問題,日常生活的很多小細節都會受到影響,比如起床、站立、行走等最基礎的動作。
因此,早上起床這個看似簡單的動作,其實是檢測心臟功能的一個視窗,一個心臟功能良好的老年人,早上起床時往往會表現得更有活力,而不是一副疲態。
如果你能在起床時發現自己有以下這些表現之一,那可能就是心臟健康的好信號。接下來,我會詳細講講心臟功能良好的老年人,早上起床時會有哪些表現,有一個就算不錯,四個都有那是相當令人羨慕的。
許多老年人在晨起時會經歷一陣眩暈感,這在醫學上被界定為直立性低血壓,其根源常與心臟泵血功能不足緊密相關,體位的變化可能減緩或暫時阻斷血液流動,進而導致腦部血液供應不足及缺氧,誘發頭暈現象。
心臟在夜間進入休息狀態,血液迴圈速度減慢,起身時如果心臟不能快速適應體位變化,就會導致大腦短暫供血不足,表現為頭暈、站立不穩。
我曾接診過一位退休教師,他在起床時總是頭暈得厲害,甚至幾次差點摔倒,經過詳細檢查後發現,他的心臟功能出現了輕度衰退,尤其是左心室的射血分數明顯低於正常值。
這意味著他的心臟在應對體位變化時反應遲緩,供血能力跟不上身體需求,通過調整用藥和加強心肺鍛煉,他的頭暈癥狀得到了明顯改善。
研究表明,體位性低血壓在老年人中非常常見,但如果早上起床時沒有頭暈或站立不穩,說明心臟能夠快速適應體位變化,供血能力尚屬良好。
早上起床時感覺胸悶或氣短,通常提示心臟的泵血功能可能出現了問題,心臟的主要任務是將血液輸送到全身,而當心臟泵血能力下降時,肺部可能会因血液回流不畅而积液,導致胸悶或氣短的現象。
有一次,我遇到一位老年患者,他在早上起床后常感胸口發悶,深呼吸後癥狀稍微緩解。起初他以為是天氣冷引起的氣管不適,但進一步檢查發現,他的心臟早已負擔過重,肺部也出現了少量積液,說明心衰的徵兆已經開始顯現,經過治療和調整生活方式,他的癥狀有所緩解。
如果早上起床時感覺呼吸順暢,沒有胸悶氣短,這說明心臟的泵血能力良好,全身供氧狀態正常,是一個心臟健康的好信號。
腎臟和心臟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心臟泵血能力下降會直接影響腎臟的過濾功能,從而導致尿液異常,對於心臟功能良好的老年人來說,早上起床后能夠正常排尿,並且尿液呈淡黃色或透明,是一個很好的表現。
我曾接觸過一位有慢性心衰的患者,他早上起床後常常沒有尿意,即使排尿,尿量也非常少,甚至呈深黃色。這是因為心臟泵血不足,腎臟血液灌注減少,導致尿液生成受限,經過對心衰的積極治療,他的早晨尿液狀況逐漸恢復正常。
如果早晨排尿順暢且尿液顏色正常,這說明心臟泵血能力良好,腎臟功能未受到顯著影響,是身體健康的一個重要信號。
老年人早晨起床后是否精神飽滿,與心臟的供血能力密切相關,心臟負責將富氧血液輸送到全身,包括大腦和肌肉,如果心臟功能良好,血液循環暢通,老年人早上通常會感到精力充沛,能夠迅速投入到日常活動中。
一位鍾愛晨練的老人曾告訴我,他每天早上起床后都感到神清氣爽,從不覺得疲憊或無力,即使偶爾晚上睡得不好,他也能在早晨恢復活力,檢查發現,他的心臟功能非常健康,尤其是心率和血壓都控制得很好。
一項研究顯示,心臟功能良好的人在早晨的精力狀態會明顯優於心臟功能減弱的人,如果起床後感到精神飽滿,說明心臟和全身的供血供氧狀況處於良好水準。
心臟功能是老年人身體健康的核心指標之一,而早上起床時的表現往往能反映出心臟的狀態,沒有頭暈或站立不穩、沒有胸悶或氣短、排尿正常且尿液清亮、起床后精力充沛,這些表現都在提示你的心臟功能處於良好水準。
即便只有其中一項表現,也值得為自己的健康感到欣慰,如果發現自己有早上起床異常的現象,別忽視,及時就醫檢查是對自己身體最好的負責。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若身體不適,請及時諮詢專業醫生
關於心臟功能和起床您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
[1]王丹陽,楊佳鑫,盧海洋,等.《成人非心臟手術術中血流動力學監測和管理:德國麻醉學和重症監護醫學會與德國醫學科學協會聯合指南》要點解讀[J/OL].臨床外科雜誌,1-4[2024-12-19].
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故事情節純屬虛構,意在科普健康知識,如有身體不適請線下求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