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血紅太陽”刷屏,網友吵翻!專家分析來了→
更新于:2025-04-02 00:54:08

  近日

  雲南的天空

  上演了一場震撼的視覺盛宴

  一輪赤紅如血的太陽懸於天際

  相關話題迅速登上熱搜第一

  引發了廣泛關注

  社交媒體上

  不少雲南網友

  紛紛曬出自己所拍攝的血紅太陽

  在螢幕上

  太陽褪去了平日的金黃鋒芒

  轉而化作一團深紅的光暈

  有網友形容其

  “如血染般濃烈,邊緣暈染如墨”

  社交媒體截圖

  評論區內

  部分網友認為太陽顏色過於豔麗

  似乎不太對勁

  與此同時

  也有不少外地網友“現身說法”

  曬出日常拍攝的紅色日出日落照片

  指出“紅日雖罕見,但非超自然現象”

  甚至還有網友聯想到

  這與法國印象派畫家莫奈

  筆下的《日出·印象》如出一轍

  感歎“藝術竟能預言自然”

  《日出·印象》

  那麼

  “血紅太陽” 究竟是怎麼形成的?

  跟隨記者的腳步

  一起深入這場光影魔術的背後

  探索大氣、光線與地球環境共同編織的奧秘

  科學解碼:大氣層如何為太陽“施魔法”?

  光的散射示意圖(視頻截圖)

  要揭開“血紅太陽”的奧秘,首先需要走進大氣光學劇場,看光與塵埃演繹的魔法。

  1. 光的“分層篩選”:散射與折射的博弈

  太陽光光譜 (圖源:中國科普網)

  太陽光本是由七色光譜組成的“白色光”,而大氣層如同一個動態的“濾鏡”,通過散射與折射改變其顏色。其中:

  瑞利散射:當陽光穿過潔凈大氣時,短波長的藍、紫光容易被空氣中的微小分子(如氮氣、氧氣)散射,形成蔚藍天空,而紅光因波長較長,穿透力強,得以直達地面。正午太陽高懸時,光線穿過的大氣層較薄,藍光散射顯著,太陽呈現白色。

  米氏散射:當大氣中存在較大顆粒物(如塵埃、煙塵、水滴)時,散射模式轉變。這些顆粒對短波光的散射效率更高,而紅光因波長長,受散射影響較小,成為了主導顏色。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專家分析,雲南出現“血紅色太陽”可能由大氣散射與折射導致。當日或許大氣中存在較多塵埃、水汽等顆粒物,對太陽光進行散射和折射,其中波長較短的藍、紫光被散射較多,而波長較長的紅光穿透能力強,更多到達地面,使太陽呈現血紅色。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現象和我們常見的 “火燒雲” 原理相似:夏天雷雨過後的日落時分,當天空中水汽充足,陽光穿過時被散射、折射,就會形成漫天紅霞。

  2. 光線路徑的“加長濾鏡”

  傍晚時分,太陽接近地平線,陽光需穿過更厚的大氣層。路徑越長,短波光被散射的幾率越高,紅光佔比隨之提升。若此時大氣中顆粒物濃度“恰到好處”,便會將這一效應放大,形成罕見的“血紅太陽”。

  環境背景:自然與季節等因素的“多重奏”

  這個時候,就有網友好奇:“是不是空氣品質差、污染嚴重才會出現血紅色的太陽?”

  其實不完全是。

  中國氣象局的科普曾提到,當大氣中存在較多比空氣分子大的微粒(比如塵埃、水滴)時,米氏散射會佔主導,這時短波長的光被大量散射,紅光得以保留。

  但這些微粒可能來自自然過程,比如地表揚起的塵埃、水汽凝結的小液滴,不一定是污染。

  針對這次雲南出現的情況,專家推測正是大氣中顆粒物 “恰到好處”!

  專家指出,每年3月至4月,雲南常受幹季氣候影響,逆溫層頻現,導致污染物在近地面聚集,天空呈現“灰濛濛”狀態。而近期可能受到局地降水或風力作用,讓空氣中的水汽和塵埃含量升高,加上太陽處於低角度,光線路徑長,才讓紅光被強烈放大。

  絕非罕見

  與地震並無關聯

  值得注意的是,此類現象並非雲南獨有:

  2019年,因空氣污染嚴重,印尼部分地區天空因焚燒芭蕉樹產生的微粒散射紅光,導致天空呈現血紅色。

  2020年美國加州山火,三藩市天空被煙塵染成橙紅色。

  可見,當大氣條件 “湊齊”,就可能上演光學奇觀。

  不過,也有人擔心:“血紅太陽會不會和地震有關?”

  對此,相關專家曾明確回應,歷史上並無證據支援此類關聯。

  保持理性:應以科學態度看待此類現象

  “血紅太陽”的消退,留給公眾的不僅是視覺震撼,更是一次深刻的科學啟蒙。專家呼籲大家應以科學態度看待自然現象,避免過度解讀或傳播未經證實的猜測。

  自然奇觀多源於物理科學:從極光到彩虹,從海市蜃樓到“血日”,這些現象無不是光、大氣與地理條件碰撞的結果;

  警惕“超自然敘事”的陷阱:人類對未知的本能恐懼易催生謠言,唯有科學素養能錨定理性認知。

  當雲南的“血紅太陽”成為熱搜詞條,我們不妨將其視為一堂生動的自然課:它提醒我們,宇宙的浪漫奇觀往往藏身於物理公式與化學方程之中。下一次仰望天空時,或許我們會少一分驚懼,多一分對自然法則的敬畏與探尋。

  【知道多一點】

  血色姊妹篇:月亮,也會變成紅色哦

  2018年7月28日在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拍攝的月全食。(來源 新華社 馬勁 攝)

  超級紅月亮是一種奇特的天文現象,其成因與地球大氣層對陽光的折射和散射有關。

  當太陽、地球、月球完全對齊時,地球遮擋了直射月球的陽光,但地球大氣會像“透鏡”一樣,將太陽光中穿透力更強的紅光、橙光折射到月球表面(藍光等短波長光被大氣散射殆盡),從而使月球呈現橙色甚至紅色,顏色深淺受大氣中火山灰、污染物等因素影響。這種現象僅月全食階段可見。

  圖源:央視財經

  此外,月亮接近地平線時因光線穿過更厚的大氣層也可能微紅(類似日出日落原理)。在文化中,血月雖常被視為神秘預兆,但現代科學已明確其自然本質,公眾可通過肉眼直接觀測這一天文奇觀,無需進行特殊防護。

  轉自:開屏新聞  

來源:掌上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