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山西日報
四省四所農林院校師生共鑒黃河農耕文明
【文化中國行】陶寺遺址博物館成耕讀教育實踐基地
陶寺遺址博物館主體建築全景。李現俊攝
本報訊(記者李全巨集)日前,山西農業大學於臨汾市襄汾縣的陶寺遺址博物館,舉行了耕讀教育實踐基地揭牌儀式。日,山西農業大學還聯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河南農業大學、浙江農林大學,共同開展了“黃河農耕文明”同步課堂活動。現場,同學們全神貫注聆聽講解;線上,大家也踴躍互動。在這場歷史與現實的對話中,四所高校的學子們深化了對“兩個結合”的理解,感悟“黃河農耕文明”的深厚底蘊,進一步涵養了文化自信的根基。
揭牌儀式結束后,一場獨具特色的耕讀教育教學活動在陶寺遺址博物館拉開帷幕。山西農業大學等四所農林高校,創新採用“場館實景+數位展示”的教學模式,開展耕讀教育核心課程——“黃河農耕文明”的課堂教學。借助資訊技術,實現了線上線下、校內校外同步教學,讓不同學校、不同專業的學生能夠“雲端共學”,成功構建起“理論+實踐”的活態教學形式。
山西農業大學黨委書記廖允成圍繞“四大早期都邑性遺址”“五穀起源”“二十四節氣”“最初的中國”“最早文字”等核心知識點,引領同學們進行深度探究。從炭化粟黍種子見證的農耕起源,到陶寺觀象台揭示的節氣雛形;從宮城雙城制展現的早期國家形態,再到朱書扁壺承載的文字萌芽,層層遞進的考古實證,讓“中國”二字擁有了具象可依的文明座標。
山西農業大學農學院副院長郭數進教授結合博物館內豐富的展品與場景,詳細解讀了陶寺都城佈局、墓葬等級分化、盤龍紋陶盤圖騰及朱書扁壺文字等關鍵證據,引導同學們深入思考陶寺文化在中華5000年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
近年來,山西農業大學積極構建浸潤式耕讀實踐教育體系,著力打造文化賦能耕讀品牌,為全省乃至全國培養了大批“知農愛農、強農興農”的實幹人才。此次在陶寺遺址博物館建立耕讀教育實踐基地,旨在藉助同步課堂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打破地域限制,使耕讀教育實踐基地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華農耕文明對話的“橋頭堡”、高校立德樹人與地方鄉村振興協同發展的“示範田”、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理念交融的“活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