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今晚報
不善拒絕,是許多現代人的通病。關於拒絕,我有一些技巧,可以一試。
1.把態度和行為分開
面對他人不合理或是讓你感到為難的請求,在行為上堅決拒絕,但是態度保持平和。有人會在拒絕別人後,因為害怕對方生氣而做出躲避對方、故意憤怒、極力討好等姿態,這會使“拒絕”從一件小事升級到人與人之間的對抗。
我看過一部英劇,男主角的好朋友因為出軌離了婚,離婚後找男主角幫忙,讓前妻回心轉意。男主角狠狠地拒絕了他,明確地斥責他在過去的婚姻裡“就是一個渾蛋”。但第二天,兩人又高高興興地看起了球賽。我想這是關於“拒絕”的很好示範——行為上絕不妥協,但態度上一切如常,並沒有因為拒絕對方而決裂。
被拒絕的那一方,起初或許有些不開心,但後來發覺,你對他的態度完全沒有變化,過幾天也就接受了,你的邊界也就一點點建立起來了。如果對方從此遠離你,那也是篩掉了一個不希望你過得開心的假朋友。
2.盡可能就事論事,把拒絕的原因“客觀化”和“個體化”
表達拒絕時盡可能一事一議,集中在事情本身。比如,上學時分組討論,有關係不錯的同學邀請我加入,但我已提前組隊,我會說:“因為我不擅長數據分析,某某在這方面很擅長,所以我們提前組隊了,下次有機會咱們再一起吧!”把拒絕的原因攬在自己身上,讓對方覺得“不是我不夠好,而是我們的需求不匹配”。等到再有分組作業時,我第一時間找到上次拒絕過的同學,信守承諾。
3.拒絕宜早不宜遲
2018年,我去歐洲旅行前,本來和一個朋友約好了同行。她其實沒那麼想去,又怕駁了我面子,就應承下來,等待合適的機會再婉拒我,沒想到一拖就忘記了。臨行前一周,她才給我發深夜小作文,告訴我她曲折的心路歷程。最終,我獨自來到舉目無親的歐洲,晃蕩了幾個月,其間智鬥小偷,上演各種“午夜驚魂”。假如時光倒流,我希望她能早一點告訴我她不想去,那我可能會約其他夥伴同去,或者換一些治安條件好、近處的國家獨自旅行。她的“不好意思開口”,最終間接地把我置於險境。
4.拒絕對方後,一些小的“補償行為”可以使關係更融洽
我有段時間開車上班,有同事想“蹭車”,我去接過她一次,但從我家到她家,是全程最堵的一段路,結果兩人雙雙遲到。後來,我拒絕了她的“順風車”請求。但平時在公司,我總會分給她一些水果和零食;逢年過節回老家,也不忘給她帶點特產。雖然拒絕過她,但我們仍是關係很不錯的同事。李夢霽
(摘自《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