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梅州日報
我們的課堂教學出現過於強調教師的“教”而弱化學生的“學”的現象。作為山區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課堂教學思維若能從“教為中心”轉向“學為中心”,構建“學為中心”的課堂,必將更有助於學生發展的需要,有助於學校教育目標的實現,有助於基礎教育的良性發展。這裡說的“學為中心”的課堂是指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的課堂,指的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內容、教學行為、教學態度、教學價值觀、教學方法和教學藝術等均指向服務於學生的學習,其最終目的是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作為一所山區的九年一貫制學校,留守孩子較多,學生的學習能力參差不齊。在歷史課堂的教學中,本人嘗試著用“學為中心”的思維來備課和進行課堂教學。以八年級上冊第17課《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教學為例,談談本人對“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的思考。本課的課堂導學設計如下: 一、學習目標: 1.學會比較分析第五次反“圍剿”與前四次反“圍剿”差異。 2.解讀課文中長征路線的圖文資訊,認識遵義會議的重要性,建立對紅軍長征歷程的時空觀念。 3.通過對長征意義和長征精神的討論,提高歷史探究能力,感悟長征精神和增強歷史使命感、責任擔當意識。 二、學習重點:遵義會議的內容和影響。 三、學習難點:長征的經過和意義。 四、學習方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交流分享 五、課時安排:1課時 六、學習過程: (一)情境導入:播放紅軍長征勝利會師的一段視頻。(約2分鐘) (二)自主學習:(約5分鐘) 1.為什麼要長征? 2.怎樣長征? 3.長征有什麼意義? 請帶著三個問題自學課文(速讀、圈劃關鍵資訊)。 (三)合作探究:(約15分鐘) 任務單1:什麼是遵義會議?遵義會議有什麼意義? 任務單2:講述長征的路線與主要事件。 任務單3:談談長征有什麼意義? (四)交流分享: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後派代表分享研討成果;教師釋疑。(約15分鐘) (五)教師點撥:由教師小結課文,重新梳理長征的主要事件,引導學生對長征精神的理解。(約5分鐘) (六)課堂練習。(約2分鐘) (七)作業佈置。(約1分鐘) 1.《導學》第17課 2.拓展延伸:尋找紅軍長征的印記(詩、文、圖片、音影等史料),給紅軍戰士寫一段頒獎詞(即讚美紅軍的話)。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歷史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通過設計學習任務、學習流程和學習評價,讓學生核心素養得到發展。本課的導學環節中,“情境導入”“自主學習”部分是讓學生知道要“學什麼”,主要是從唯物史觀的角度瞭解史實;“合作探究”部分是讓學生“怎麼學”,主要目標是讓學生運用可信史料,通過合作和探究對歷史事件進行辨析;“交流分享”“課堂練習”部分是解決“學得怎樣”的問題,通過客觀地認識和評判歷史,學會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對歷史的看法,是培養學生歷史解釋能力的關鍵環節。 “學為中心”的課堂任務設計要特別注重“思維優先”。在課堂結構上,採取了任務驅動引導學生得到學習發展;在教學環節中通過學生合作探究、教師點撥、交流分享來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和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教師點撥”環節里,本人對課文內容進行了小結,還考慮到這篇課文中紅軍在克服困難時給後人留下可敬的長征精神,因此,在這環節里必須增加對同學們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引導,以達到立德樹人、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育人效果。“作業佈置”中除了常規作業外,增加拓展延伸則希望達到學生深度學習的效果。 (興寧市田家炳學校 劉新軍) |